观点|2021传媒业:媒体融合还需战术创新

慧聪广电网 2021-01-07 09:3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张博

【慧聪广电网】当日历翻开新的一页,崭新的一年开始了。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让传媒业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在新的一年中,传媒业的变革之势依然不会有所减弱,行业向前的脚步也不会停滞。

停刊休刊并非战略终点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又有一批纸质媒体与读者作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可否认,中国报业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相对饱和局面依然存在,面对这一现状,无论是减版,还是休刊、停刊,依然会是2021年行业的组成部分。而即便是看“纸”的人慢慢变少,但对内容的需求永远不会减弱。

随着新一年的到来,业界更应认识到,行业改革的重点是进行长远的结构性调整,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培育出对于媒体产业和技术发展都有着敏锐反应的、更有活力的主体。

比如《益阳城市报》,报纸虽然没有了,但这不是结束,它并没有离开,未来将在继续奔跑中用另一种形式不遗余力地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传播益阳的好声音;同样休刊的《本溪晚报》,面对时代大潮,其选择与时俱进,主动转型,形式变化,情怀未改;《拉萨晚报》休刊后转型升级成立拉萨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多种平台和载体继续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和用户的新闻信息需求……因此,停刊也好,休刊也罢,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报纸的关停并转,是传媒业供给侧改革重要的表现方式。既然是洗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永不过时,因此,那些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同质化竞争的媒体单位,或许2021年的日子会越来越难以为继。

媒体融合还需战术创新

没有好内容,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纸媒都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在报业的很多转型举措中,一些人总是倾向于解读为移动化、数字化转型,而此时恰恰更需要精简、聚焦,这是远比数字化、移动化转型更为紧迫的任务,也是更务实的转型举措。当下,传统媒体大多将战略重点集中于面上,而各媒体更需要把自身的特点无限放大。

业界应清醒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报刊,在应对融合、整合的过程中应有所不同,但由于当前报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在改革举措上也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要向互联网转移,实现供需对接。报纸作为内容供给方,要实现供需对接,首先要在阅读方式上满足受众的需求,要打造内容特色,突显专业优势。在渠道日益多元并且不可垄断的情况下,优质内容、特色内容是吸引流量的重要入口。

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可以让更多的受众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信息,加之5G的投入使用,新媒体势必在新一年中呈现更加蓬勃之势。也正因此,抢抓5G风口,打造5G融媒体实验室,加速研发5G超高清融媒体演播开放服务平台,积极运用语音播报、AI播报、机器人写作,让技术开启传播新窗口,是融合下半场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的关键点。

同时,随着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的媒体号传播潜力不断释放,以及5G的大规模商用和短视频平台直播功能的完善,短视频号是媒体在今年值得深耕的蓝海。而党报抖音号平均粉丝量的不断增长,地市级党报在2021年也将有更多新秀崭露头角。

当然,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即党报音频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仍有待拓展。从音频到图文再到视频,尽管讯息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展,但要想让新闻呈现得更为立体,将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打造出新时代的“四全媒体”,对于音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渠道的拓展十分重要。

内容生产更垂直也将是方向之一。从互联网金融、教育或是旅游的自媒体中可见,高度垂直、专业度高的内容主体相比既有资讯又有多方内容的内容主体,更容易增强用户黏性,这也让行业报相较于综合性媒体的优势在2021年将更为明显。

此外,通过2020年党报活跃头条号平均阅读量翻倍的事实可以肯定,新一年里党报头条号的阅读量将明显提升,而如何借助新平台的聚合力提升媒体影响力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下一个现实问题。

发展重心转向生态构建

随着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共识进一步凝聚,产业互联网化实践或将加速推进。2021年,5G、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将有助于产品研发升级,产业链优化,催生新的产品类型、商业模式和管理服务。

而媒体改革发展的重心也将进一步由产品形态、话语内容、表现手段等单点、离散的战术创新,向体制机制、资源整合、生态构建维度的一体化、全局性战略融合转移,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特征。

当前,传统媒体纷纷入局直播赛道,直播功能成为社交、电商等移动应用标配。“直播+”造就出万物皆可直播的景象。因此,市场环境突变之下,只有敢于创新的媒体才善于发现危中之机,才能迅速找到新的市场切入点和突破口,而政府关注的焦点、客户焦虑的痛点、受众关心的热点、市场变换的难点、用户增长的需求点等,都可以成为媒体的切入点。

市场永远都在,需求永远都有,就看媒体如何脑洞大开为市场和用户提供最新鲜的服务产品与最有效的营销活动。

不仅如此,传统媒体也应考虑疫情反复给发展带来的影响,持续在新媒体端发力。比如,在疫情带来的公众旺盛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过剩现状中,除了微传播、媒体融合融媒体等问题应该不断思考,新闻传播工作的价值本质问题更值得关注。因此,新媒体工作需要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对人的关注上,将建设性新闻作为传媒业发展的重点。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