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紫光濒临破产 产学研融合看企知道如何破局

慧聪广电网 2021-07-21 18:32 来源:太平洋教育网

    近日,清华大学旗下的紫光集团被债权人以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告至法院要求破产重整。无独有偶,2020年,同为校办企业的北大方正集团也因债务清偿问题走上破产重组之路。国内两所顶尖大学的校办企业接连翻车,不禁让人唏嘘,一度被认为是产学研结合标杆的校办企业缘何走向下坡,新时期的产学研合作又路在何方。

    校办企业作为早期探索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特色模式,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除了清北,浙大、上交大、复旦、南大、同济等国内知名高校也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


校企紫光濒临破产 产学研融合看企知道如何破局

部门校办企业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上市公司,截止2021年7月19日

    校办企业背靠国内知名高校,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在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和信誉融资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方正集团的2500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占比就高达80%,仅方正技术研究院就有6位院士,4名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得主,7位北大评定的跨世纪人才和数10名科技精英,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企业人才储备里无疑是“航母”级配置。技术创新方面,校办企业也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创办于1988年的紫光集团目前拥有专利30000件,其中90%是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雄厚的人才实力和强大的技术储备,再加上背后知名高校的金字招牌,金融机构自然也愿意倾囊相助。2015年,成立不到一年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宣布未来5年会给紫光集团总金额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支持,其发起人国家开发银行也宣布,和紫光集团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意向合作融资达 200 亿元等值人民币。除此之外,紫光集团从创立至今所有的债券也都是凭借良好的信誉所发行的信用债券。

    校办企业的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基因”优势,其它企业很难复制,对于产学研的大规模开展意义并不明显。这让校办企业赢在产学研的起跑线,但从紫光后期的发展来看,这看似出色的“基因”其实也为这次的破产危机埋下了三点伏笔。

1责权利不对

    清华紫光的持股结构中,校方清华控股持股51%,公司实际管理方的北京健坤持股49%。紫光现任董事长赵伟国持有北京健坤70%的股权,2009年加入紫光。校方持股多管理少也不善管理,就出现了董事长为学校打工的现象,这是“基因”天生的不公平。

2、收并购代替产学研

    紫光在赵伟国加入后,开启了一系列的收并购,先后收购展讯通信、锐迪科微电子(两家后合并为紫光展锐)、新华三、Linxens等企业。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今,紫光收并购数量超过60起。可以说紫光现在旗下的知名企业几乎没有依托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孵化成功的,大多来自赵伟国的资本运作。

3、盲目资本扩张

    除了芯片、存储等高科技领域,其他领域赵伟国投资也很活跃。资料显示,赵伟国是71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在116家公司担任高管,很多都不是紫光的产业,其中就包括赵伟国通过北京健坤投资的小罐茶。其实,在加入紫光前,赵伟国就已在房地产与矿产领域投资收入颇丰,十分热衷资本运作的他曾一度想要收购台积电,郭台铭直言:赵伟国就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

    疯狂并购让紫光集团的体量迅速膨胀,从2012年的66.63亿元到2020年中的2966.49亿元,紫光集团的总资产8年间翻了近45倍,但与此同时,公司的总负债也达到了惊人的2029.38亿元。截至2020年9月末,紫光流动负债1208.16亿元,短期负债合计746.81亿元。而账上的货币资金只剩505.55亿元,完全不足以覆盖短期负债。

    从表面看,紫光集团此次的破产危机与赵伟国没有直接关系,纯属公司财务问题。但在实际企业经营发展中,责权利不对等容易引发外来管理者的激进行为,过度透支平台资源或企业信誉来达到快速做大公司的目的。而芯片行业又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和充足时间来发展的行业,短期的资本扩张可以让紫光变大,但并不能真正变强,收并购买来的核心技术也耗费大量资金,产品也无法迅速打开销路,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产学研需由校方为主向企业转变

    校办企业本质上是学校主导的,以转化高校拥有的核心技术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为学校服务,例如北大方正最开始就是王选院士凭借汉字激光排版技术于1986年创立的校办企业。

    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发展水平普遍一般,尤其是中小企业基本还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拥有先天“基因”优势的校办企业自然容易成为产学研最先尝试的方向。

    如今头部校办企业基本都走上了资本扩张的道路,这已与当年学校办企的初衷背道而驰,随着校办企业时代的基本结束,产学研也亟待寻找新方向。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卓有成效,伴随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过了求生存阶段的中小企业也十分渴求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新时代的产学研应更多为这样的企业服务,更可避免校办企业的“基因”不足对企业发展的负面作用。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来自企业内部,从行业底层做起,对市场销路了如指掌,企业就是他们的全部。但由于没有校办企业先天的“基因”优势,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成为阻碍他们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想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需求便与日俱增,但作为拥有大量技术和人才的校方,短时间内又很难准确全面掌握企业的真实面貌,这就导致双方合作往往只能“背靠背”,很难真正高效建立起来。

企知道:让产学研从“背靠背”变成“心连心”  

    企知道是维正集团推出的智能企业服务平台,依托维正丰富的线下服务数据和平台先进的算法整合能力,企知道将原本包含产学研、知识产权、法律财税在内的传统企业服务升级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了企业创新前、中、后全流程的打通,链接企业创新的外部资源,提升企业创新的速度。在产学研方面,帮助企业建立与高校之间“走心”的交流合作,目前平台已累计促成3000+产学研对接。

    企知道的产学研服务可为企业方和校方同时赋能。为企业,企知道一方面通过算法精准分析企业技术画像,判断企业真实的创新需求,提高分析匹配效率。算法的根基是数据,企知道的一部分数据来源于维正服务的20万企业客户,涵盖服务全过程的数据,极大提高了判断企业需求的准确度,从而替代传统产学研对接服务中只能依靠人工分析的做法。另一方面企知道覆盖了国内外海量真实高校资源库,让企业挑选专家更高效。目前平台可为企业匹配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范围达2000余所,专家6000余名。且平台上每位专家的擅长方向、应用领域、荣誉成就、已发论文和项目经历都经过平台的一一验证,避免了企业遇到虚假专家的可能,节省企业甄别专家的时间。企业在平台上锁定心仪专家后,点击“我要合作”便可进入产学研对接服务流程。

校企紫光濒临破产 产学研融合看企知道如何破局

企知道产学研高校专家匹配页面


    为学校,企知道可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技术背景分析,并可生成报告,让学校面对企业不再处于信息劣势。平台支持一键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升级路线、专利布局情况、与同行的研发技术方向对比情况及过往的产学研开展情况,学校据此不仅可以提高和企业的产学研对接效率,也可凭借自身在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为企业设计更为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向,让企业创新少走弯路,让合作产出更大更优质。

校企紫光濒临破产 产学研融合看企知道如何破局

企知道企业技术报告部分截图


    因此,企知道作为企业和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中间方,真正作用不在于撮合服务,而在于通过数据算法归纳出企业和学校的真实技术实力,在双方选择前还原真实的对方画像,让彼此了解更加深入全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传统产学研对接中“深一脚、浅一脚”的低效局面,让产学研真正从“背靠背”变成“心连心”。

弥补中小企业天生劣势  产学研模式升级不宜迟

    缺少技术壁垒和信誉资质背书,这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贷难的核心问题。产学研服务可为企业带来专家、技术、经验和背书,这会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字招牌。

    我国中小企业众多,高校又有大量技术专利没有市场化。产学研对于企业和校方来说是合则两利。此前校办企业的产学研探索已经走了不少弯路,新时代的产学研更要提高效率。传统产学研对接服务严重依赖中间人的经验和能力,人员一旦变动,会造成过程中断、数据缺失,拖慢整个产学研的合作进程。但通过数据算法,提高校方和企业方的对接效率,企知道的做法为产学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题思路,未来将也促进整个企业服务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作者:鲁北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