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完美落地”文旅行业,是内容课题,更是技术课题

慧聪广电网 2021-10-18 10:59 来源:中国电子报

【慧聪广电网】戴上VR设备,足不出户开启一场环游世界之旅。借助VR技术的力量,以往只能在科幻大片里看见的场景,如今在旅游市场逐渐成为现实。

作为智慧文化旅游的新模式,VR文旅以现实文化旅游场景为基础,构建出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使人们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享受世界各地特色文化。然而,VR+文旅的组合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

为文旅产业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VR技术给文旅行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任何新技术与行业的融合都不会一帆风顺。从VR/AR的技术架构来看,近眼显示是底层的基础模块,VR硬件自然就成为VR文旅行业发展的关键。

当消费者戴上VR/AR眼镜,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就会变得比眼镜的外观和参数还要重要,用户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同样是构成VR文旅交互场景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就交互感和用户体验感而言,“VR+文旅”这一组合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均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软件方面,目前优质文旅内容的供给尚不丰富,这是VR文旅行业亟须解决的难题。如果想让VR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文旅领域,就需要更优质的内容。这是因为VR技术只是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工具,信息的质量更能决定用户虚拟文旅的最终体验。

贝壳如视营销负责人张武龙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VR文旅发展的核心依托于VR内容的发展。一方面,VR内容的体验门槛决定了用户的基数;另一方面,VR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用户的留存。“目前,行业普遍存在体验门槛过高、内容制作难度大等挑战。因此,文旅行业急需体验门槛低、内容质量高、可规模化复制的VR内容解决方案。”张武龙说。

现阶段,市面上主流文旅VR内容的生产方式,主要有3D建模式和全景采集式两种。张武龙表示,3D建模式内容沉浸感强,缺点是制作成本高、体验门槛高,以线下为主,无法形成快速复制;全景采集式制作成本低、体验门槛低,以线上为主,传播速度快,缺点是沉浸感弱。

张武龙向记者解释道,如果把3D建模式的强沉浸感与全景采集式的线上快速传播等优点结合,通过激光VR三维扫描相机和云端三维重建算法,将景区、博物馆、酒店、民宿以一比一的比例快速还原到线上,就能让用户通过手机完成沉浸式、步入式浏览,查看景区完整的3D空间,通过智能语音导览和3D多媒体标签感受最真实的细节。

在硬件方面,虚拟现实终端设备的价格较高,实时交互的沉浸式体验感不强。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赵燕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VR+文旅”主要以VR沉浸式体验为主,交互则需要高精度传感、低延时和高网速,VR文旅行业在提升用户体验感方面仍然需要更进一步。

“大众接触优秀VR文旅产品的机会不多,有VR视频内容资源,却没有办法通过合适的VR硬件观看。”赵燕对记者表示。针对这种情况,景区、博物馆可以建立5G基站,深入挖掘并孵化一批5G VR文旅优秀项目,创新落地场景,打造一系列标杆案例,助力全国VR文旅应用规模化落地。

培养了解虚拟现实语言的“导演”

在人才培养方面,VR文旅行业存在的短板同样明显。赵燕表示,当前既懂虚拟现实技术,又懂虚拟现实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这直接影响了VR文旅产品的呈现质量和文化底蕴。

提升核心设计研发人员的科技素养和见识,是当前文旅行业面临的一大紧迫性问题。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翁冬冬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提升核心人员的综合能力,并提升其对VR/AR技术的全方位理解,才能使VR/AR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文旅项目。

翁冬冬认为,目前文旅行业的主要痛点还是集中在“如何构建优质高沉浸交互体验”这个问题上。该问题的解决涉及显示硬件、交互硬件、跟踪算法、三维内容制作、交互设计、游戏故事设计等多个因素。每一个要素都在不断迭代创新,但也都存在各种限制和缺陷,因此对设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极高,需要核心设计研发人员扬长避短、整合创新,最终实现良好的用户感受。

“懂虚拟现实语言的‘导演’亟待培养。”中国动漫集团总经理杨守民表示。在杨守民看来,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技术,拥有独特的视听语言,虚拟现实的自由视角和交互方式也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扩大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基于此,杨守民认为,培养懂VR的“文旅人”、培养擅长文旅的“VR人”,都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VR文旅行业需要用更低的成本来撬动整个行业的繁荣。张武龙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VR天然具备沉浸式、交互式等特点,如果有关部门进一步赋予VR行业“线上化”的属性,就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同时让VR行业成为强有力的线上推广渠道,最终在消费者和文旅资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完成精准的筛选和匹配。

“VR可以刺激并提振用户对文旅产业的关注度。”张武龙向记者谈道,景区的VR漫游能够让用户逐步对景区产生兴趣,进而引导用户到线下进行实地参观,在提升社会对文旅感知度的同时,实现文化普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