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祥丰集团:品质承载担当,创新引领发展

慧聪广电网 2025-04-14 11:17 来源:互联网

在云岭大地的沃土上,云南祥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37年的坚守与突破,书写了一部传统农资企业向现代化产业集团蜕变的奋进史。

从年产不足万吨的乡镇小厂,到如今年产化肥300万吨、业务横跨绿色农业与新能源材料的云南百强民企,祥丰集团始终以“质量”为生命线,以“担当”为使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条品质筑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

品质筑基:守护粮食安全的“硬脊梁”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质量是祥丰的生存之本。”祥丰集团总经理杨丽芬道出了祥丰集团37年屹立潮头的核心密码。1988年,当祥丰集团的前身——“安宁复合肥原料厂”的招牌挂起时,这家仅有几十名员工的小企业便立下铁规:每一袋化肥必须经得起土地和时间的检验。“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工艺,从实验室检测到田间试验,祥丰集团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防火墙’。”杨丽芬介绍,祥丰集团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力保配料精准;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高原特色作物肥效验证基地”,确保产品适配;独创“三级质量追溯系统”,让每袋化肥都有“数字身份证”。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祥丰产品连续17年获评“云南名牌”;2023年,祥丰获评“中国化肥质量稳定品牌企业”,质检合格率连续12年保持100%,用硬核品质筑牢了粮食安全的基石。

保供稳价:稳住粮食生产的“成本线”

当下,正值春耕备肥的关键期,祥丰集团各生产线、物流线一片繁忙景象。“确保春耕及全年农业用肥量足价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云南省工商联副主席、祥丰集团董事长杨利荣表示,“产能全开、让利销售、精准投放”是祥丰集团保供稳价的三大举措。每到春耕季,祥丰联合龙头企业发布稳价倡议,并以身作则,将氮肥和磷肥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为粮食生产守住“成本线”。“祥丰集团的担当不仅体现在市场端,更贯穿于产业链各环节。”据云南祥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史红卫介绍,祥丰投资3亿元新建的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库,可动态调节30万吨库存,成为西南地区化肥市场的“稳定器”;与铁路部门共建的“农资绿色通道”,使化肥运输效率提升40%;创新推出的“共享仓储”模式,帮助中小经销商降低运营成本20%以上。正如相关部委致谢函中所言:“祥丰集团在关键时刻展现了龙头企业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驱动:锻造绿色农业“新引擎”

“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不仅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杨利荣介绍,祥丰集团每年将营收的2.8%投入研发,构建起“产、学、研”的三级创新体系。据了解,祥丰集团已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的“智能肥创制中心”,成功开发出针对咖啡、花卉等高原特色作物的12类专用肥;在磷石膏综合利用领域,采用国内先进技术改性磷石膏,当年新增磷石膏改性利用率为95%,具备年处理磷石膏400万吨能力。此外,祥丰集团将目光投向新能源赛道,电子级超纯氨纯度达到99.9999%,成为半导体及芯片制造的关键辅助材料。

这种创新基因同样体现在服务模式上。祥丰打造的“数字农服”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为农户提供“测土-配肥-施用”全程解决方案。截至2024年,祥丰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3万人,技术托管农田超百万亩,真正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绿色转型:描绘低碳发展“新图景”

在祥丰安宁生产基地,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达800万度,余热回收系统满足厂区60%供热需求,废水循环利用创造的年效益超千万元。2016年以来,祥丰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0余亿元,建成西南首套“磷铵尾气超低排放装置”,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0%;研发的“磷矿伴生氟资源回收技术”,每年可从废水中提取氟化盐0.26万吨,相当于少开采萤石矿1万吨。在矿山生态修复中,企业创新采用“边开采边复垦”模式,在废弃矿坑上建起300亩生态农业园,昔日的“弃坑”变身“果园”。

“环保投入是祥丰集团锚定未来的一份投资。”在云南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王忠华看来,经过多年的投入,祥丰集团绿色发展成效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目前,祥丰集团利用磷石膏生产的轻质隔墙板,已应用于昆明地铁建设项目;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食品级干冰生产线每年减少碳排放10万吨,相关产品进入饮料供应链;在建的“磷系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将实现从传统化肥到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链跃升。

“而立之年的祥丰,风华正茂;新时代的祥丰,蹄疾步稳。”杨利荣表示,祥丰将始终坚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和企业效益”四效并举的经营方针,争做化肥保供稳价的后备军、低碳转型的探路人、创新发展的先驱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