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创新驱动,解码窄带通信系统基站发展新路径
多维度创新驱动
解码窄带通信系统基站发展新路径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窄带通信系统基站的发展动态备受关注。近日,记者就窄带通信系统基站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国产化布局等热点问题,对海能达系统平台 CTO 进行了专访,揭开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脉络。
Q1
当前窄带通信系统基站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通过基础技术创新保持竞争力?
窄带通信系统的基站产品正在向多模多功能、高效能、小型化、易部署、高可靠、低成本方向演进。例如,在应急通信领域,370MHz窄带应急专网系统已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多业务融合,并支持公专网互补组网;应急场景下,对基站部署的快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基站设计就得做到高度集成小型化、轻量化,要做到易安装、易部署,支持抱杆、壁挂、便携及车载等多种部署方式,甚至是动中通;同时,面对更加复杂的应用环境,对基站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到防尘、防水、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持续工作,防护等级达到IP68。
Q2
窄带系统载波带宽小、吞吐能力弱,如何通过技术突破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提出了三个维度的创新路径:
1、底层设计重构:打破传统标准限制,通过底层技术创新提升窄带频谱利用率,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场景实际需求情况,植入自适应调制方式自动切换技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速率需求。
2、 AI赋能频谱管理: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窄带频谱进行实时监管,应用AI技术赋能频谱管理,在组网内做频谱智能化调度应用;例如,在全融合通信+AI的方案中,可实现动态频谱分配和自适应调制,数据传输需求动态提升频谱传输效率。
3、智能化组网协作:通过与MEC移动边缘计算结合,构建分布式自组网。例如,在灾害救援场景中,基站与终端设备通过直通频段中继,形成无中心通信网络,覆盖盲区并提升抗毁性。
Q3
为何专网通信的国产化布局迫在眉睫?当前进展如何?
专网通信的安全属性是其核心价值。以公共安全领域为例,传统TETRA系统存在技术封闭、加密接口受限等问题,而国产PDT系统已实现从芯片到协议的全面自主可控。例如,上海公安的TETRA系统替换为PDT后,设备国产化率大幅度提升,并支持国产密码算法。
当前国产化布局已具备三大基础:
1、供应链自主:国产AI芯片、国产通用ARM处理器和FPGA处理器、高速ADC、射频类专用模块等关键器件已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应用,专网基站已经具备全面国产化开发设计的基础。
2、标准话语权:中国主导的PDT和B-TrunC等标准,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标准话语权越来越大。后续在专网通信标准演进方面会持续发力,将会进一步把握标准的主导权及其技术先进性;海能达作为相关标准的重要参与者、制定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生态成熟:国产操作系统(如麒麟OS)适配率持续提升,专网通信系统的平台逐步向通用化、自主化方向演进,与国产化器件发展生态高度契合,而且软件定义无线电(SDR)技术的持续演进,进一步发展降低了对硬件平台的依赖,对加速产品迭代产生积极的影响。
海能达已经具备将专网通信系统基站全面国产化开发产品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开发投入,快速推出全面国产化的专网通信系统设备。
结语
窄带通信系统的未来将围绕国产化、智能化、持续创新展开。通过底层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生态协同,中国企业有望在专网通信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为全球提供高效、可靠的通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