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移动传播评估如何优化?

慧聪广电网 2018-06-01 09:15 来源:快资讯

导语:自2018年初,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与泽传媒共同研究并发布2018年广播电视移动传播系列榜单,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完善数据评估体系架构及指标算法,积极服务行业发展、给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可信可靠的数据支撑,5月17日,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举办广播电视移动传播评估体系研讨会。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湖南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河北广播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泽传媒等学界、业界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并针对目前广播电视节目在移动端传播数据评估的体系、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为数据评估发展完善指引了方向。

一.搭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框架

范围要全,分类要准。借助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目前的评估已经能够达到全样本分析,合理的体系搭建、指标设定则可能实现分析结果最大程度逼近真实、准确。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数据监测的范围,把广播、音频等业务以及纪录片等节目类型纳入监测和评估范围,在体系上形成更科学化、实操性的分类标准。

指标要精,算法要简。数据评估体系不必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庞大、繁复的指标设定反而容易把最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广播电视移动传播数据评估要建立如传统电视“收视率”一样精炼简化的概念指标,用最简明扼要、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数据成为行业公认的“度量衡”。

标准要新,视角要变。媒介发展日新月异,评估体系也须与时俱进,要依据广播电视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态势,不断调整观察维度、研究切口,推出与媒体发展脉搏的同频共振的“听诊器”。比如可以适当增加对原创性节目的权重倾斜,这样能够给予创新发展之中的新生力量更多表现机会和数据激励。

二.确立客观完善的评估方法

夯实数据评估的算法基础。算法是数据评估的关键也是数据权威性的根基。尤其移动传播领域完全有别于传统电视收视单一的衡量标准,是一个结构更为立体、内涵更为丰富、关系更为联动交错的复杂体系,采取什么样的算法更为重要。各个指标之间的比例分配、加权系数的确定,变量因子的设置都要有理有据、经得起推敲拷问质疑。

加强对“小数据”的深度发掘。媒介生态进入分众时代,碎片化传播日渐成为常态,针对细分人群、片段化观看的效果分析也将是数据评估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比如统计发现2018年春晚收视峰值之一出现在《“丝路山水地图”国宝回归》这个节目,这样的小切口的数据提取就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未来的数据分析可以更多关照这些以小见大的角度。

深化对数据的后续研究。目前数据评估只是针对各个平台及内容传播效果的“体检表”,还不是“处方单”。呈现评估结果只是第一步,对数据的分析、解读,以及后续针对性、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才是数据评估真正的价值所在。因而,数据解读建设要与数据评估步调一致,二者相互配合形成贯通的方法体系。

三.不断加强数据评估的导向功能

客观权威的数据不仅是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效果的晴雨表,更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因而数据评估不能仅仅被动反映目前的发展状况,更要对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所引领、有所推动。在具体的指标设置中也要对积极、健康、正能量的内容和做法有所侧重和倾斜。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乘法原则”,对具有恶劣社会影响和危害的内容要在指标体系上大胆使用“0”系数,实现一票否决,不给任何心存侥幸、剑走偏锋的做法以可乘之机,要能够从数据上积极引导和推动风清气正媒介环境的形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