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对农广播协作网: 巧办端午诗会,引起听众共鸣

慧聪广电网 2018-06-21 09: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慧聪广电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广播主持人安丽、宏博饱含深情地朗诵着这首《九章·橘颂》,演播厅内近300名观众听得如醉如痴,完全沉浸在“时逢端阳五月天,炎黄后辈思屈原”的氛围中。

京津冀对农广播协作网: 巧办端午诗会,引起听众共鸣

这是6月12日在天津市西青区新闻中心举行的端午诗会的开场。在这场由天津市西青区委宣传部、京津冀对农广播协作网主办,以“放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诗会上,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广播、天津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和天津市西青区各界群众欢聚一堂,诵读流传千年的诗歌,共迎传统端午佳节。

传承诗词之美弘扬奋斗精神

京津冀对农广播协作网是2017年11月由中国乡村之声、天津农村广播、河北农民广播发起成立的,京津冀三地各市区县台自愿参加的对农宣传合作机制,旨在推进三地对农广播深度合作,发挥各台优势,形成资源合力,提升节目水平,扩大对农广播的地区影响力,立足“三农”宣传,服务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如何拉近与听众尤其是农村听众的距离,提升广播媒体的人文情怀;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作网一直关注的重点。

协作网经过多次深入讨论,最终确定本次端午诗会的创作思路:精选中华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发挥广播主持人的朗诵优势,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声音相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精神需求相结合,以晚会演播的方式完成二度创作与传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的内在联系。

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方明为观众带来诗朗诵《先人与我们同行》,用他浑厚沉稳的声音,将古今一脉的读史明智的道理娓娓道来,使人禁不住沉思、回味。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问及选择这首诗的原因时,他说:“当今,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同时,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学、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曾长年担任《全国新闻联播》等节目主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黎江,同时也是上个月刚上线发布的“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的朗读者,其现场《爱莲说》的朗诵,时而婉转低吟,时而慷慨激昂,起承转合间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少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也跟着吟诵起来。

本次诗会在内容的选择上,着眼中国古代经典的同时,注重彰显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力求在节目构成上全方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播音员,今年已经86岁的河北广播电视台播音艺术家刘述告诉记者:“我带来了一首描写我们河北省塞罕坝的诗。在这个被称为‘美丽高岭’的地方,经过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在今天的诗会上,作为塞罕坝精神的传播人,我感到非常荣幸。”舞台上的刘述用一首诗歌,为观众讲述两代护林人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台下观众的心中随之升腾起一股催人奋进的勇气与力量。

创新表现形式增加传播手段

作为京津冀对农广播协作网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融媒体传播活动,除了内容上的精心策划,诗会在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方面也有创新和突破。

主持人的吟诵不仅辅以悠扬的音乐,而且利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的水墨丹青、充满诗意的舞台效果,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节目的编排充分结合端午佳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诗言志,歌传情,整台节目更加立体丰富,凸显浓郁的文化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更容易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端午诗会融业务交流、培训展示、报道、传播于一体,通过电视、视频直播、新媒体报道、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剪辑以及报纸报道进行全媒体推送。据不完全统计,仅河北农民广播一家微博直播的播放次数已达69万次,充分说明受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需求。

观众陈宝友兴奋地告诉记者:“节目非常精彩,我依然沉浸在浓浓的诗意中。现场好几位播音艺术家的声音伴随我很多年了,今天能在家门口见到本人,心情非常激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举办这样一场朗诵会,既能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朗诵的魅力,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天津市西青区新闻中心广播部主任谢玉靖说:“广播部在此次诗会中受益良多。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