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中区融媒体中心在全市率先揭牌
【慧聪广电网】1月10日上午,市中区融媒体中心揭牌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授旗仪式在区广播影视总台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李爱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委书记宋淑启,区委副书记、区长王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忆青,区政府副区长宋海芳出席。
李爱杰、宋淑启共同为市中区融媒体中心揭牌,王辉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授旗,王忆青介绍了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组建情况。
据了解,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建,被列入中宣部首批启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的市中区融媒体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揭牌,迈出了探索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合唱的新步伐,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自2018年3月起,市中区深刻认识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要意义,将媒体融合改革纳入全区改革重大事项,将其作为破解基层主流媒体生存发展难题,打通党群、政群信息,沟通基层、连接大众的“最后一公里”,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重大举措。区委宣传部通过周密细致的调研论证,多次与技术公司座谈,外出参观考察,结合市中区实际,制定了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8月23日,通过公开招标,利用原市中电视台二楼改建35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用于融媒体中心办公用房,并采购融媒体平台系统、直播系统等。同时,对原有的非线性编辑线、摄像设备进行了高清化改造。目前,融媒体中心已完成了物理空间的搭建和技术平台的上线,形成融媒体指挥调度、全媒体稿件编辑审核发布、新闻大数据云服务及舆论热点分析四大系统,打造了全媒体、全时段、全覆盖的“中央厨房”,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空间上的融合,为新闻采编、制作及播音人员高效沟通、扁平管理、快速联动创造了条件。
市中区打破原有各媒体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实现部门、人员和新闻资源的高度整合。将区广播电视台和市中新报、市中新闻网记者纳入一个平台,集中办公,统一调度。所有采访素材全部进入平台原料库,电视、广播、报纸、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媒体根据各自需求对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形成图文并茂、各具特色、风格独特的新闻稿件进行发布,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融媒体矩阵。
依托融媒体平台系统,对新闻制作“策、采、编、发、评、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策”即定期开展重大新闻选题的统一策划;“采”即优化整合队伍资源,实现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编”即各新闻媒体结合自身特点对采集信息进行分头编辑制作;“发”即各新闻媒体多渠道发布,同时通过“美丽市中APP”,进行集中统一发布;“评”即对新闻宣传效果及社会舆情进行评估分析;“用”即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和区直部门、各镇街开展工作提供智库支持。
市中区融媒体中心的建成,完成了区内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媒体资源的高效使用,解决了区级媒体单打独斗的问题,形成各家媒体“兵合一处、将打一家”的生动局面。同时,有效聚合媒体工作队伍,增强采编能力,提升内容质量,既提高媒体的舆论导向水平,提高区级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发挥社会效益,又能使媒体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赢得受众,增强竞争力。
下一步,市中区融媒体中心将不断完善功能,更加自觉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动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设置全媒体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等栏目,及时发布文明实践内容和信息,着力建设大众传媒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有形阵地和无形阵地相贯通、网上网下相叠加的传播覆盖扩大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美丽市中APP”功能,开辟渠道,打造参政议政互动平台;延伸触角,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建立新型的“新闻+政务+服务”的智慧运营模式,让融媒体中心真正成为“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家门口、指尖上的服务窗口”,更好的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理论宣讲作为党的理论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市中区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模式,形成了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文艺骨干送节目的宣讲格局,打造了一支理论宣讲“轻骑兵”,打通了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形成了富有市中特色的“百姓宣讲”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是市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先行先试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传志愿服务队将依托高校、党校、区直机关及“百姓宣讲团”,组织专家学者、党政干部、身边最美人物、行业代表、“五老”人员、文艺骨干,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式的理论宣讲,引导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闪电新闻记者李泳君市中区台刘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