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思考及建议
【慧聪广电网】本文通过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需求调研数据的分析,引出了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广播电视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1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需求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用户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的需求,2020年上半年,项目组通过发布线上调查问卷,对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需求进行了调研,共收到三万余份调查问卷反馈。
通过对用户填写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喜欢收听、收看新闻类节目的用户最多,然后依次是影视剧类、音乐综艺等休闲类节目;男性被调查用户更喜欢新闻类、服务类和体育类节目,女性被调查用户更偏爱影视剧、文艺和综艺类节目;所有年龄组均对新闻有极高的关注度;中央级媒体频道多,节目全受到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用户的喜爱;省市级以上频道的影视剧与综艺节目更受欢迎,省市级以下频道的新闻类和服务类节目更受用户关注。
调查显示新闻类节目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最需要提供的基础节目内容,包括时政和社会新闻等信息类节目,职业教育类节目被认为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提供的节目内容,其他综艺、音乐、文艺、影视等娱乐类节目不是被认为公共服务最必须提供的节目内容。
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建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调研数据分析可知,不同地区的用户、不同性别的用户、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以及不同收视收听习惯的用户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需求是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问题。项目组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几条关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建议。
2.1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近几年广播电视受到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项目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看电视时间最长的是35岁以上年龄组,说明观众听众益老年化,同时受众总体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也日趋减少,究其原因表面上是由于传统广播和电视受互联网和网络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冲击导致优势逐渐式微,市场萎缩疲软,受众规模和广告营收都呈现出断崖式的下滑。但深层次的原因也有来自广播电视自身体制机制等内部因素的桎梏。1983年国家提出广播电视“四级办”的政策,省、市、县各级广播电视台受困于频率频道求大求全思想的影响,纷纷争先开办频道,从增加频道数量上下功夫,致使我国现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数量居高不下。而绝大多数广播电视台内部的人、财、物的配置都是按照频率频道为单位进行的,过多的频率频道分散了有限的人、财、物和受众等要素,也造成了大量同质竞争。从受众的角度来讲,用户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分散,固定的用户不断被分流,优势减弱。同类重复节目过多导致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因此,从节目制作端进行优化改革是解决产能相对过剩的,而去产能就成为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
2.2提供优质内容,增加有效供给
广播电视受众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爱好、地域、文化素养、经济实力都是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调研组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收听收视习惯的用户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节目制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节目内容时要遵循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普适性、多样性、优质性和创新性等原则,展示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的公益性和高品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信息类、新闻类节目的需求日益提升。这一点在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中也得到证实:80%以上的受众喜欢收看收听新闻类节目,对国家时政大事、民间新闻、周边实事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所以,提供真实、可靠、及时的新闻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一大任务。面对农村地区的用户,则应该加大播放“三农”节目的比重,让农村地区的用户能够通过这些节目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现在,充斥在荧屏上的综艺节目更多倾向的是年轻的用户群体,节目嘉宾、主持人所用的语言多为网络语言,这对于生活在农村地区或老年用户来说难免显得格格不入、难以理解。所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多元的、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服务内容也是当下广播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2.3针对节目特点,提升节目质量
1. 新闻类节目
新闻类节目已成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供的首要内容。新闻类节目要严把新闻采编源头、及时输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与实效性。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用户对新闻节目时效性的期望值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台要不断创新新闻节目的来源、深化内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和平台进一步提高信息的获取、传播、制作、发布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保证节目的时效性,同时还要充分保障新闻节目的质量,严格进行新闻素材的搜集与筛选,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2. 对农节目
总局在《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广播电视内容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涉农节目的播出。通过分析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农业人员的仅占调查人员总数的28.6%,但在“您认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提供的优先级应该是”排序题中,农林牧副渔业教育类节目仍排在第三位。这充分说明了农业人员以及非农业人员均把农林牧副渔业教育类节目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人员对对农节目的需求更是异常强烈。可见对农节目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重要部分。
制作对农节目首先要对农民受众的需求加以深入调查和了解,保障节目的实用性和服务性。节目内容首先应包括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相关精神,让农民受众及时了解到“三农”问题的新政策;其次对农节目还要包括一些指导性强、实用性强涉及农业、养殖业的科普教育类、农业科学技术培训类节目,将实用的技术传播给农民,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次对农节目还可以包含一些农业市场信息等信息类节目,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产品的市场供需情况;最后对农节目还有制作一些反应农民生活、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
3 结束语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出了“到2020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基础设施网络全面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大幅提升,服务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研究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内容供给,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满足感、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GD191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