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忠:“元宇宙”是新大陆,广电要大航海

慧聪广电网 2022-03-11 16:30 来源:广电独家

【慧聪广电网】“元宇宙”作为2021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最早源于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中的Metaverse一词。Facebook为了在接下来5~10年内转型成为元宇宙公司,2021年将公司名称改为Meta,令Metaverse(元宇宙)一词回归人们视野,热度居高不下。

关于“元宇宙”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尚无统一定义。

在《雪崩》中,作者将它描述为一个类似“阿凡达”那样的世界。美国IEEE将“元宇宙”定义为虚拟空间环境,由包含对象、居民及其关系的虚拟空间组成的合成环境,存在于虚拟定义的时间中。

比较肯定的是,虚拟现实、5G网络、3D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带来更多用户体验的可能性,触发了“元宇宙”的热度按钮。

怎么看目前“元宇宙”的热潮?“元宇宙”对传媒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广电怎样才能进入这个新生态,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带着这些问题,「广电独家」对话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子忠。

赵子忠:“元宇宙”是新大陆,广电要大航海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子忠

▍真正的波澜壮阔还在海面下面

您怎么看目前“元宇宙”的热潮?

赵子忠:第一,“元宇宙”是个非常新的概念,热度增长非常快,特别是Facebook把公司名改成“Meta”之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第二,现在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家对虚拟空间的态度喜忧参半,有人非常积极地推进,也有人存在担心,但大家对虚拟空间的想象从未停止过。过去20年,我们看到了很多“元宇宙”思想的影子。

我第一次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时,觉得它比《盗梦空间》还难懂,没看完就放那儿了。但我一直在想,这么著名的导演,一定是有什么思想或者念头才会拍这个电影,我后来当作研究又看了一遍,它其实在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关系。

再后来,扎克伯格提出“元宇宙”概念,比尔·盖茨也提出类似概念……“元宇宙”不是一个新蹦出来的词,而是20年来大家思想发酵的一个结果。过去20年零零星星的表现,慢慢汇总到成现在这个“元宇宙”概念。

第三,大家对“元宇宙”概念的理解是多元视角的。

有些专家认为“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过去这些年搜索引擎也好,短视频也好,直播也好,电商也好,社交平台也好,代表着互联网的发展水平。

在下一个阶段,互联网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引领整体的提升和创新,这个概念可能是“元宇宙”,也可能是马化腾去年提出的全真互联网……重要的是,总会有一个概念去引领这个方向。

现在互联网规模非常大,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它往哪儿走,关系到技术,关系到产业,也关系到社会结构、社会治理,关系到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大格局。

如果“元宇宙”是引领互联网发展的方向,我们肯定是要给予高度关注的,这是“元宇宙”概念的威力。

我们看到的概念只是海面上冰山的一角的闪光,真正的波澜壮阔还在海面下面。

▍正向因素和风险因素共生

您是否认同“元宇宙”这个概念里所包含的内涵?

赵子忠:我对“元宇宙”本着一个研究的态度。我比较认同的是互联网一定会找到一个发展方向往前走。

“元宇宙”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必然会吸引政府、业界、学界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入进来。

进来以后,必然会形成一个潮流或者趋势,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一面,也会带来消极的一面。它一定是正向因素和风险因素共生的。

您认为它积极的一面包含哪些?消极的一面又包含哪些?

赵子忠:宏观来讲,它最积极的一面是把互联网信息化带上一个新的层次,促进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传播、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创新。

具象一点,它会带来新的数字经济、新的传播业态、新的网络入口,现实社会跟虚拟世界变得更加无缝对接。

负面的现在已经看出来了。

第一,对“元宇宙”的炒作。

一个科技产业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但现在有些炒作不遵循这个规律,就拿着概念去炒,做的事跟“元宇宙”整个体系没什么关系。这种炒作容易给大家带来一些负面的认识。

第二,泡沫化。

现在“元宇宙”的产业规模、社会价值还没体现出来,提前把它溢价,作很大的资产预判,它就有泡沫化风险。有人叫它科技泡沫,有人叫它数字资产泡沫,总之泡沫是个风险。

第三,从用户来讲,沉浸式的“元宇宙”一定是更有吸引力的,但如果用户过度沉浸于“元宇宙”,那么社会结构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第四,平台操控,“软件定义世界”,这个引起的争议更大。

“元宇宙”平台的管理机制是什么样的?游戏规则谁来定?大家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公民,还是元宇宙里的公民?“元宇宙”里的居民谁管?……这些都是问题。

目前在“元宇宙”初期,优点和缺点大约是这些。随着它的推进,优势会越明显,问题也会越深刻。

▍“元宇宙”入口一定是头部竞争的核心

“元宇宙”对传媒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赵子忠:“元宇宙”对传媒的影响也会比较深刻。传媒已经经历了两个大的转型——

第一个转型是在PC互联网时代,大家从原来主流的报纸和电视入口转向PC,当时传媒围绕着PC做了无数功课。

第二个转型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2008年以后用户开始在手机上接收信息,得把内容弄到手机上去。

这些都是生态变了以后,传媒受到了很大影响。下一代的新媒体,跟当年我们看电视、看PC、看手机是一回事。

如果接口换了,那么传媒的方向就变了,整个生态都得陪着变,得跟新入口去开发内容,开发应用。

广电的核心如果是围着电视这个入口转,那电视的生命周期就是你的生命周期。

“元宇宙”既然是元宇宙,新的入口一定是头部竞争的核心。它肯定要颠覆手机这个入口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内容形式和体验。

我们首先要知道“元宇宙”的入口。它的入口很多,大致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VR头盔、VR眼镜这类沉浸式应用,一种是基于物联网的可穿戴设备,还有一种是像马斯克现在做的脑机接口。

终端入口和终端的操作系统从来都是互联网发展的核心,谁有了终端和终端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不管入口怎么多元,一定是围绕人在做。

入口实际上就是用户的选择,用户选择变了,就会推动整个平台发生变化。

如此一来,内容制作就会发生变化。内容制作团队要根据终端和平台的需要来做。

如果VR发展起来,就会出现新型的VR、AR媒体机构——拥有大量集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分发能力、运营能力,促使上游内容提供者作出相应调整。

比如我们得根据VR开放平台的制作工具去做内容,就跟PC时代用WORD、PPT一样。信息采集也会发生变化,做VR新闻必须得戴着VR设备。

所以对于媒体人而言,就生产作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人才培养很重要。

▍广电的优势是在内容部分

面对“元宇宙”,广电传媒有什么规律是不变的吗?

赵子忠:不管是现在这些新媒体业态,还是“元宇宙”可能出现的新业态,有一些传媒的规律是会保持的。

第一,用户导向。

传媒归根结底是给用户提供服务,用户的选择是决定性的。传媒是跟人的信息交换最密切的一个体系,能影响人的价值观,这一点没有变化。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媒体,不管媒体怎么融合,广电怎么调整,都要站在用户角度来满足用户需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用户更多的使用,就会成为主流媒体。

第二,广电讲故事的能力。

我相信“元宇宙”里也需要“讲故事”的能力。

前段时间,有人在游戏世界里做演唱会,将明星演唱会放到游戏环境里,实际上传播的内容并没有变化,但引起了轰动。

对于电视台来说,演唱会都做了40年了,广电的演唱会表现创作手法是有竞争力的,只不过换了个地儿可能不太熟,得重新适应一下环境。

“元宇宙”是一个新生态,广电怎样才能进入这个生态,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

赵子忠:入口、平台、内容和应用这4个领域各有角色和优势。

广电的传统优势是在内容部分,根据“元宇宙”环境更好地开发音视频内容是广电的一个重点方向。

哪怕是把现在电视屏上播的东西搬过去,你也得去尝试。等它成熟了再进去,人家的内容生态都做完了,就不需要你了。

广电应该做不了VR头盔,但可以把VR内容和应用做好;如同腾讯没有做手机硬件,但它做的微信应用也是现象级应用。

平台是大家都希望做的。平台有两类,一类是大平台,有强大的用户接入、内容集成,往下连接入口和用户,往上连接内容,集成性很强,往往对整个生态是有控制力的。

对于广电来讲,垂类的小平台也很有开发价值,就像哔哩哔哩靠自己的独特性拥有很多忠实粉丝。

广电还要作延展。原来的广电都是围绕电视屏和车载收音机来做的,现在应该尝试更多的入口,像VR眼镜、投影仪等都是广电要发展的方向。

“元宇宙”的产业空间有很多机会,广电应该把握这些机会,提高创新能力,保证在新兴媒体上创新。

广电做MCN是为了适应短视频和直播生态,那么针对“元宇宙”,广电还得再做一个生态,再做一些创新模型,更快进入市场分一杯羹。

“元宇宙”目前是一片无主的新大陆,大家都是拓荒者。广电也要开启大航海,去探索“元宇宙”的版图。

▍广电得有开拓新大陆的精神

根据您了解的情况,目前国内在“元宇宙”这一块发展怎么样?

赵子忠:国内做VR、AR的公司不少,好多公司已经做了七八年。这些公司也在做终端,像头盔、VR眼镜、VR平台,也做VR的内容。前些年,这些企业跟广电的合作是最密切的。

广电作为最早进入VR的一个行业,在VR应用上是最有优势的。

广电已经在“元宇宙”走了十来年了,只不过他们可能没想过这事儿。实际上,电视也是一个虚拟场景,只是和“元宇宙”的虚拟程度不一样。

目前广电这些动作里面,哪些是您比较看好的?

赵子忠:广电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VR、AR的应用,比如VR新闻、AR新闻。

如何用沉浸式现场感把观众带到新闻里去,这是新闻报道非常关键的一个点。

中国航天、深潜等是这两年广电报道里非常重要的主题,这些题材如果有沉浸式的新闻描述,观众的感受就会非常的强。

广电要从平面式影像走向立体式影像。影视剧也是沉浸式技术非常好的应用领域,我们在世博会一系列大型展览中已经体验到这种沉浸式影像的魅力。

虚拟会议、网络教育等也是“元宇宙”的应用领域。

现在的网络会议体验感是比较差的,“元宇宙”的虚拟办公的方向就是强化现场感和真实感。

网络教育方面也大有可为。现在我在上网课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着电脑上一个个小头像在讲课,感觉不太好。网络教育也需要更多的现场感、沉浸式的场景出现。

总而言之,“元宇宙”是一片新大陆,广电得有开拓新大陆的精神。

“元宇宙”的星辰大海,目前有什么我们可以体会到的吗?

赵子忠:去年一个有意思的事,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生在MY WORLD里原比例复原了麻省理工学院。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一个团队把全球实际的地形图搬到虚拟空间里,带上头盔可以在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的一个特定仿真场景,比如你可以每天在“三亚”跑步了,比如戴上VR眼镜你就回老家了,甚至把老家的场景都“搬”到北京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