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式微,是否预示着电影的消逝?
【慧聪广电网】本来关注度很低的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意外出了圈,但却难掩其奖项本身的低迷,普通观众甚至连入围影片与演员都认不全。
是什么导致这一美国电影界最高奖项风光不再?我们为什么不再关注奥斯卡?是因为流媒体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观看习惯?是文化环境的改变?还是另有其因?
奥斯卡的收视率一直在下降,作为一项「必看的文化活动」,它的「相关性」也不比从前。
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甚至在推特(Twitter)上举办了「影迷票选最佳影片」(#OscarsFanFavorite)的活动。观众可以推选2021年上映的任何影片,而这一殊荣,最终由扎克·斯奈德(Zack Synder)的《活死人军团》(Army of the Dead)获得。
奥斯卡地位不再
但学院的努力并没能「拯救」奥斯卡收视率。尽管今年的颁奖礼比起去年因为疫情转线上的颁奖礼上涨56%(一共吸引1536万观众),但这仍然是奥斯卡史上收视率倒数第二的一届。
2016年至2022年奥斯卡颁奖礼美国境内收视统计。图片来源:Variety
几乎人人都有一套关于奥斯卡奖「惨淡收视」的解释:颁奖礼持续的时间太久;影片的「观点」太鲜明,但评委的背景不够多元;好莱坞拍的超级英雄电影太多,但奥斯卡却对这种影片有极大偏见。
其中有一种理论这样认为,奥斯卡的式微,是因为它意在「褒奖」的电影正在消失。
奥斯卡理想中的影片是一部「中高端」的、渴望在影片中实现真正的艺术性的影片。它既不能是一部小众晦涩的艺术电影,也不能是一部漫画改编的「大片」,它总能在成年观众中引发对「最佳影片」的探讨和争议,比如《泰坦尼克号》(Titanic)、《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和《勇敢的心》(Braveheart)。
今年提名的10部「最佳影片」中大多都是奥斯卡急切需要的那种电影:它们有着知名演员的参演、大牌导演和经典的类型电影形式。
但这10部影片最大的共同处是——几乎没人去影院看它们。
2月份学院公布提名名单时,其中9部电影在美国境内的票房不过4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3亿元);10部影片在美国境内的总票房甚至不到《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一部影片的四分之一。
或许,我们在见证的,不只是奥斯卡的衰落,还有电影的衰落……
电影的流行文化身份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罗斯·杜塞特(Ross Douthat)写道,这里的电影,并不是指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在银幕上为了娱乐大众而播放的「产品」,一座有自己的偶像和圣经的流行文化的「教堂」。
这种衰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小屏幕并未撼动大银幕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90年代末期,特效技术的发展更是让「电影魔法」又登上一个台阶。
直到千禧年前后,HBO电视台播出犯罪剧《黑道家族》(Sopranos),让观众看到了电视剧也有成为「电影」的潜力,能够成为一个充斥着高质量表演、编剧和导演的舞台。
同时进行的全球化进程一方面拓宽了好莱坞制作的市场,但全球观众也将电影艺术推向了一种更简单的叙事风格——翻译起来更简单,但特质和文化细节更少。
然后就是近几年的老生常谈:互联网、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让「娱乐」更加个性化、更加触手可得;也让观众习惯通过小屏幕独自观看,而这与电影院推崇的「社区文化」相反。
这些「力量」加起来将好莱坞推向了两个极端。
一方面通过直击青少年取向的「超级英雄」电影维持影院的生存;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家庭娱乐的需求,在流媒体平台上争夺生存地位的电影与电视剧在演员、导演和宣发上几乎没有区别。
电影和与它共生的影院在多方势力的夹击下变得岌岌可危。
但情况似乎又没有这么糟糕。
3月30日,在庆祝过这次对Apple TV+和流媒体平台都史无前例的胜利后,Apple TV+宣布将从4月1日开始,在线下影院上映《健听女孩》(CODA)。这次不是流媒体平台为了获得奥斯卡评选资格的「权宜之计」,水火不容的院线和流媒体因这次胜利「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