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首批十一个工作室设立
【慧聪广电网】6月28日下午,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第六次工作会议在云报传媒广场二楼全媒体指挥中心召开。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设立的首批十一个工作室正式亮相,并作汇报发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主任何祖坤向工作室负责人颁发聘书。
图为:颁发聘书现场 张彤 摄
跨机构联动 共享媒体融合优势资源
据悉,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设立的首批十一个工作室由召集人牵头组成主创团队,进行项目制运维,将实现内容生产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以及运行模式跨部门、跨媒介、跨地域。
工作室成员在不影响原有工作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业务专长、资源等组合工作室团队。 同时,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鼓励各工作室进行包括纸媒、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客户端及其他新媒体形态的渠道整合,并允许工作室实现跨地域线上作业,联动推出融媒产品。
联合“专”和“创”,工作室创新了人才引进和运用机制,在专业度和创新力上进行了人才匹配,为融媒工作开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兼顾“准”和“快”,工作室将加快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构建新的舆论引导格局,二者形成合力推动社会舆论环境良性发展。
解决“融”和“通”,工作室以产品、项目为牵引,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资源集约、协同高效、共融互通,合力打造媒体融合精品力作。
集合人才、媒介、运作模式等优势,工作室计划在集团内催生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影响力、感染力、号召力的红色大V和“塔尖”IP,打造我省媒体和辐射南亚东南亚舆论的“新高地”。
多领域实践 共寻媒体融合有效路径
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对通过评审的李绍明工作室、李昆武工作室、刘成工作室、王永刚工作室、李向雄工作室、瞻风智库研报工作室、NEXT融媒艺术设计工作室、“云迹”工作室、媒体大数据应用研究工作室、融媒体精品制作室、小细节工作室等十一个融媒工作室进行授牌。各工作室将围绕短视频制作、地理标志品牌打造、非虚构写作、艺术设计、大数据分析等多个细分领域展开探索,将构建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生态,将“移动优先”“人工智能”积极运用到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共同探索媒体融合、科技创新、传媒变现的有效路径。
获批建立仅半年的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宗旨的运行机制正式启动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强化以先进技术引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一流、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重要举措方面的又一积极探索。随着不同工作室创新实践的深入,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将不断总结调整、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在政策、资金、人才上给予支持,确保融媒体工作室机制取得实效,切实推动集团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