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绣:抓住媒体深度融合关键点 生产“现象级”传播产品

慧聪广电网 2023-01-17 09:18 来源:央广网

【慧聪广电网】1月13日,在央广网《大时代》新书首发式暨《大宏图·“县”在启航》主题报道启动仪式上,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丁以绣表示,央广网《开局十四五》《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通过重点谋划、精心设置,以全媒体形式立体、鲜活地向受众呈现了我国各地各行业的新作为、新气象、新思考,全网触达人数分别超20亿人次和30亿人次,在行业里这是一个“现象级传播”。

丁以绣:抓住媒体深度融合关键点 生产“现象级”传播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总编辑丁以绣作主旨分享(央广网记者 吕子娴 摄)

“2023年是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阶段。”丁以绣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为我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抓住内容、技术、人员、制度四个关键点。

丁以绣表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过分饱和。作为我国媒体中流砥柱的主流媒体,应践行“四力”,以内容为王,在关键时刻、重大事件中发好声,形成“有价值”的流量,拱卫主流媒体的舆论“主阵地”地位。

主流媒体的内容供给和受众需求如何做好精准对接?丁以绣认为,要第一时间报道公众最关心、最重要的新闻热点,生产“出彩”内容。《大时代》系列报道,以大主题、小切口的方式,通过讲述受众熟悉的“身边人”“身边景”“身边事”,吸引其关注和共鸣,解决了重大主题报道开篇宏大、艰涩难读的问题。

丁以绣表示,主流媒体唯有不断创新内容呈现方式,才能打造更多“爆款”作品。《大时代》系列报道除了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呈现内容外,还十分注重数据成果等的可视化呈现,通过图片、数据等鲜明的对比呈现城市新时代十年变迁,提升报道的主题和立意。这与总台的《解码十年》系列报道、光明日报的《非凡十年|我们的时光之旅》等有异曲同工之效。

“要拓展传播渠道,为受众提供更多个性化、特色化新闻产品。”丁以绣认为,主流媒体应改变原来的单向传播思维模式,向交互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大时代》系列报道以网络平台传播优势为支撑,将视频、图文、音频多元传播,同时还发起了互动征集活动,通过向受众征集“今昔对比”的照片或小故事,架起了宏观叙事与个体叙事之间的桥梁,使读者参与到报道之中。这是近两年来,不少大型主题报道一直在探索完善的典型创新传播方式。

媒体深度融合还要注重品牌传播的“长尾效应”,完善长效传播策略。丁以绣认为,《开局十四五》《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将报道内容结集出版,通过视频书的形式沉淀新闻产品品牌成果,完善其长效传播策略。视频书自身也是名副其实的融媒体产品,受众通过阅读视频书可实现立体式情境阅读,形成两个系列主题报道的品牌传播“长尾效应”。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媒技术广泛应用,在主流媒体的采访报道中其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党的二十大报道过程中,央广网《大时代》系列报道等优秀融合新闻产品不断涌现。丁以绣认为,主流媒体应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打造更多的多主体、多场景、多功能的全媒体优质传播内容,构建完善的全媒体传播管理运营模式,推动媒体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传播。

“在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是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保障。”丁以绣认为,全媒体报道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完成,需要团队协作。采编队伍的团队协作能力尤为重要,如何组建高素质、紧密协作的全媒体报道团队是主流媒体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他建议,团队建设可从原有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和引入新鲜血液两方面入手。

制度优化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丁以绣建议,主流媒体应优化新媒体端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适合的人才晋升、薪酬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制度优化,给全媒体团队提供多得“草料”的机会,使团队这匹“马儿”跑得更快,创作出更多的“爆款”新闻产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