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融合正经历一场新的大考!
【慧聪广电网】2023年是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的第十年。在融合纵深推进的进程中,通过媒体融合促进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伴随着媒体重构和升级融媒商业模式,部分广电媒体在新媒体端口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在数智化时代,AIGC等技术应用为广电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在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的集中亮相成为广电媒体融合转型的生动样板。在视频化天下时代,广电MCN唯有朝着产业化、生态化方向演进,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季度广电媒体融合报告》通过盘点近期广电媒体热点案例和事件,从五个方面解读广电融媒最新发展态势:以融媒创新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广电新媒体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持续探索AIGC新业态、广电MCN实现精耕细作、新型主流媒体集群亮相。
以融媒创新
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
文化传承与融媒创新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一方面,文化传承为媒体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也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唯有加强对融媒体的运用,创新文化传播路径,新型主流媒体才能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比如,从《传承者》到《非凡匠心》,从《上新了·故宫》到《遇见天坛》,从《了不起的长城》到《我在颐和园等你》,从《最美中国戏》到《最美中轴线》,从《书画里的中国》到《博物馆之城》,及至永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广播电视台以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矩阵走在最前沿,承担起文化强国的重任;
河南广电策划推出的“中国节气”系列节目,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展现鲜明的时代精神;以歌舞、戏剧、纪实、媒体报告剧等表现手法,制作大型时代故事展演节目《天地诗心》;以三星堆、殷墟等文物遗址考古展示为主题,结合CG技术和国漫形式,推出文明探访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等,瞄准Z世代、打造新视听。
“对于所有广电人来讲,正在经历着一场大考,就是如何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这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场大考。”正如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副书记、总编辑徐滔所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古老的,也是长青的。因为古老而长青,我们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做创新,就要有新的样态,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文化艺术如果不能大众化就很难传承,更谈不上发展。”知名导演、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家成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艺术精品,就要放下身段、解放思想、亲近大众、亲近市场。”同时,刘家成表示,一线创作者不光要低头创作,还得抬头看路。“有些作品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要主动总结,允许试错,不断探索创作方向。”
多元推进经营创新
新媒体上市步伐加快
媒体经营创收能力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主流媒体的持久发展能力,伴随着媒体重构和升级融媒商业模式,部分广电媒体在新媒体端口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23年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显示,2023年,广电新媒体预期投放渗透率达到59.2%,接近六成。
从多家广电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2022年北京市新媒体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带动产业发展重要引擎。全市新媒体业务收入2581.69亿元,同比增长19.47%;2022年江西省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94.31亿元,同比增长27.60%。其中,新媒体业务收入10.63亿元,同比增长353.95%;2022年广东省新媒体业务收入920.94亿元,同比增长91.96%。
媒体融合要在不停地试错中前行,主流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基于自身沉淀的资源打通服务型产品,更多元且日常化地参与本地服务、社会现代化治理和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强大的现代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
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落实好大文化、大资本、大经营战略蓝图,进一步将经营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和优质企业中,在文娱、体育等领域探索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融媒体产业集团,形成集内容创作、节目传播、版权经营、衍生开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圈;
湖南广电依托不同业态的市场主体,形成广告、会员、运营商、版权、电商、文旅、投资、影城院线等全产业链营销。双平台深度融合的产业模式,为客户价值创造多种实现形式,虽然传统广告下滑,但芒果超媒会员、运营商业务和电商业务等收入连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以来,广电新媒体企业上市挂牌步伐明显加快。3月23日,多彩新媒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审核;6月20日,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举行创业板上市仪式。
国家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上市打造形成一批新型广电企业。随着更多的广电新媒体公司纷纷步入资本风口,拥抱资本为更多省级广电新媒体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了可能。
拥抱数智化转型
探索AIGC新业态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化是打造未来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助推器,在此背景下,广电也加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比如,时间小妮已经成长为全国首个主打智能服务的多语种广电数字人时间小妮,通过“新闻+”的形式,融入到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打造的全国首个广电AI数字人公共文化服务智能管理平台中,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在山东广电力推之下,“海蓝”主持工作顺利展开,主持人之外的身份也在拓展,“海蓝”的数字人智慧终端也已诞生,并投入线下使用。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AIGC等技术应用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进入到数字化、虚拟化和交互化的新阶段。
比如,央视网AIGC平台着力构建“云、数、智”布局,充分发挥“内容为王+平台致胜+技术引领”的全媒体综合服务核心竞争力,开辟“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模式,打造贯穿“策、采、编、审、发、评”的智慧全媒体融合传播和服务链条;
打造智慧媒体数字底座,SMG推出媒体专业级AI高效内容生产平台,EPM作为一种全流程数字化融媒体生产解决方案,为传媒行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字化平台;
芒果TV正探索AIGC与芒系内容的结合,目前已能产出AIGC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同时也在研发专属于芒果的领域模型。
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所言,AIGC为视听媒体和视听创作创造了无限可能,对于媒体来说,AIGC带来的是包含制作、储存、呈现、传感、连接的全面革命,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智媒体成为未来媒体的一个基本的形态是一种必然。
北京中关村通力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科幻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孙世诚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科幻产业技术创新与广电场景融合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广电+人工智能”可以为广电场景带来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等方面的提升;“广电+XR”可以更方便地提升制作效率,使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影视作品所呈现的世界;“广电+区块链”可以使广电行业更加规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重回媒体本位
去MCN化才是出路
视频化转型是移动优先的重要一招,随着直播及短视频走向多样化及普及化,拥抱新型视听平台成为主流媒体加速进入主战场的重要布局。
据CTR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底,主流媒体在抖音、快手平台拥有668个百万级以上粉丝量账号,较年初增长6.9%,其中百万级抖音账号占比已超四成,快手平台百万级粉丝账号占比已超三成。
伴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媒体MCN的发展也进入存量化时代,大量的媒体MCN账号存在同质化问题,内容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如何实现差异化运营成为大量媒体MCN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MCN操盘手表示,“通过账号全网分发,以广告形式实现商业变现,这是MCN最简单的商业逻辑。但你会发现,伴随着越来越多MCN进来,广电MCN已经卷不动了。这个过程中就是要求变,不要拘泥于我必须要做什么MCN,而是基于内容做更多的尝试。”
广电MCN已经探索出了广告收入、直播带货、内容制作、版权代运营、账号孵化运营、平台补贴分成、衍生品开发、政府业务等多元化盈利模式,广电MCN必须跟随市场MCN发展转型升级,向产业化、生态化演变。
比如,在实现平台化转型的过程中,第一财经通过开放生产、开放传播、开放经营,进一步实现政府、企业、创作者、受众的价值;大象MCN未来将在多平台、多IP、多垂类布局,借属地资源优势高质量发展;龙广电MCN与政府、机构及社会化公司合作广泛开展外部合作与政务合作。
“视频天下”的时代,无处不在的长短视频,正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生活娱乐的核心媒介,“视频化生存”正成为不争的事实。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媒体MCN的视频内容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市面上缺少不偏离媒体严肃性的新闻视频。
从“星星之火”向全国铺开,广电MCN“遍地开花”,媒体MCN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和方式,形成广泛的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重回媒体本位才是王道。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教授所言,“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平台去争流量,应当做价值媒介。价值媒介不是以流量多少来衡量价值,反而是在流量基础之上,对整个的传播格局来进行规则的框定,为弱势者赋能,为强势者立规,为创新者支持,为整个传播格局的健康发展形成动态的协调者、运维者、平衡者这样的角色。”
主流媒体集群亮相
倾力合奏壮大舆论场
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在于网络进军的实现程度,自主平台的建设发力,一定程度上更能决定着媒体融合的程度。在广电媒体融合纵深推进的进程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群成为融合转型的重要目标。
在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上,“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推介活动集中发布了56个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包括新闻品牌22个、平台品牌22个、产品品牌12个。诸如央视新闻、第一财经、荔枝新闻、闪电新闻、四川观察代表新闻品牌,北京时间、百视TV、我的长沙代表平台品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5G智慧电台、多样星球代表产品品牌,都成为广电媒体融合转型的生动样板。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建武看来,主流媒体应该坚持移动优先,集中力量建设自主可控平台,核心在于建设和运营一个功能全面、本地用户多而活跃的超级移动客户端。此外,还可以通过产品创新为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推动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组织协同和价值创造。
正如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所言,要加快融合聚合,推进主力军挺进主战场,通过成立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推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和新媒体聚合联合,化“散”为“聚”、攥指为拳,打造网上宣传的“广电联合舰队”。
在媒体融合纵深推进的关键时刻,主流媒体融合不应在自己的领地单打独斗,更应积极拓展媒体“朋友圈”,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正式成立,亦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一次创新探索;
在京津冀三省市领导共同见证下,三地广电局共同签署《京津冀深化大视听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广电领域协同发展的新航标;北京、天津、河北、湖北、内蒙、苏州、四川等7省媒体客户端负责人及线上客户端代表共同发布了“主流媒体创新运营实战云平台”。
在媒体融合纵深推荐的关键时期,通过叠加主流媒体品牌优势,在融合共振中相互借力,不仅有利于实现内容传播破圈,也大大提升了主流媒体报道的传播力和平台的影响力,进而实现聚流量、聚人心,大大增强用户黏性,有效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