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张苗苗|微短剧乘风而起,向“精”而行

慧聪广电网 2024-12-31 09:30 来源:短剧新视点

【慧聪广电网】12月27日,2024世界的“香格里拉”微短剧颁奖盛典在云南昆明盛大举行。在2024世界的“香格里拉”微短剧颁奖盛典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媒介研究所副所长张苗苗受邀出席此次盛典并发表了《微短剧乘风而起,向”精“而行》的演讲,深入探讨了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

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张苗苗|微短剧乘风而起,向“精”而行

微短剧契合受众短平快需求依托互联网逻辑迅速走红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易于消费、内容带有爽感等特点,迅速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大量用户。这种供需两旺的态势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超过网络外卖、网络文学和网约车用户数量,快速跃居数字生活榜单前列。一方面,用户规模的剧增,为微短剧精品化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另一方面,这种快速“拔节”也带来“成长的烦恼”。格调不高、低俗媚俗、过度营造“白日梦”的微短剧作品还是屡见不鲜,说明微短剧创作质量上亟待提升。

行业应以规范有序为基石推动实现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跃升

针对这样的行业生态,自2020年起,国家广电总局相继发布《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旨在规范微短剧行业秩序,推动行业创作水平的提升,确保网络微短剧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今年6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标志微短剧步入“强监管”时代。为了提升管理效能,在规范中促进发展,广电总局特别强调了价值引领的重要性和创作的多元性。特别是在2024年下半年,广电总局针对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以及“AI魔改”微短剧相继发布的管理提示频频出圈,既在于微短剧正处于风口位置,更在于管理举措直击社会热点、痛点、焦点,一系列有效举措和行业的共同努力,微短剧行业乘风而起。比如,《我在巴黎当侠客》《村EO又美又飒》《重生之我在村里当顶流》《面若桃花 第二季》《沉香如故》《玉箭千里 我的同事9000岁》等丰富了微短剧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脉搏同步跳动。

2024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通过微短剧实现全球传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消费新模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还陆续发布5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其中许多作品为文旅微短剧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创作样本。

张苗苗表示,此次迪庆举办这次微短剧创作大赛,融入“微短剧+文旅”赛道,呈现香格里拉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内涵,不断扩大“香格里拉”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微短剧的视听语言助推打造“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双高地”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我也观看了本次大赛的一些获奖作品,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展现了香格里拉的风土人情;在一个个人物的塑造中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韵味。是以创作大赛等活动为契机,促进微短剧与迪庆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以新技术、新业态打通消费场景的创新实践。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坚持打造精品化、IP化文化生态

张苗苗认为,当前乘着微短剧新规的东风,行业内涌起了追求精品化创作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浪潮,作品质量持续提升,逐步重塑了公众对微短剧的固有认知。但同时依然存在作品少有戏剧冲突和叙事逻辑,内容版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推动解决。

微短剧,作为文艺创作的新风口,发展前景光明。特别是文旅微短剧,接下来在创作上需要通过提升内容质量、丰富题材内涵不断精进,注重剧本的原创性和艺术性,用故事关联景观,用人物联通情感共鸣,用文化赋能传播。让精品化、IP化成为创作潮流,推动构建微短剧成熟、规范、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化生态,为观众提供更多优秀的视听作品。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