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老摄像的评测:上手索尼新旗舰PXW-Z380
索尼的旗舰级手持机终终终于更新了。PXW-Z380 是 PXW-Z280V、乃至经典的“280”系列的正统换代产品。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2018年发布的 PXW-Z280V 依旧能打,但毕竟已经过了 7 年,期间出现了很多新技术,用户的习惯也有了不小的改变。这也让我们对新的 PXW-Z380抱有了更多的期待。
不久之前,摄像人网有幸提前拿到了一台 PXW-Z380 的工程样机,那就让我们从一名老摄像的角度来品鉴一下这款新机。
老摄像的舒适区
先来说说让老摄像熟悉的地方。
第一次用这个类型的索尼摄像机还是 20 多年前,著名的 DSR-PD190P,几乎定义了专业手持机的标准。DVCAM之后的每一代专业手持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还是 PMW-EX1,索尼在该机上首次引入了 1/2 英寸 3CMOS感光元件,将业务级肩扛机的配置下放到了手持机中。
自 PMW-EX1 之后,每一代的索尼旗舰级手持机都采用了 1/2 英寸 3CMOS 的配置。这种配置拥有比传统 1/3英寸更大的感光面积,低照性能和细节还原更加出色,而分光棱镜将画面中的红蓝绿三原色分配到单独的传感器分别采集处理,比起单片大尺寸传感器,其在色彩还原方面更有优势。对于新闻采集和现场拍摄等手持机最常见的应用场景来说,这样的配置是更均衡的选择。
镜头方面,PXW-Z380 的镜头为固定式的富士能镜头。对于这颗镜头不用多说,与 PXW-Z280V的一样。聚焦、变焦、光圈三环独立,所有与镜头有关的操作按钮都在镜身上触手可及的地方,纯机械结构的变焦镜头,完全符合老摄像的操作习惯,就两个字:熟悉。
很多用户可能想要更广角的镜头,在拍摄时获得更广的视野。这支镜头的广角端焦距还是30.3mm,在拍摄大场景时会有不够用的感觉,而有时也需要与拍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才能拍到全貌。此时我会比较想念去年发布的 PXW-Z200 所拥有的 24mm广角。
另一方面,长焦端 515mm 就非常顶用了,抓远处的对象十分给力。下图与上图为同一机位,拍摄 7 公里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最近能达到这样的景别。
当然,这支镜头的最大优势就是全焦段下 F1.9 的恒定大光圈,老摄像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么在其他方面,比如广角端的焦距,值得做出一定妥协。这也是从摄像师实际应用出发所做的考量和取舍。
PXW-Z380 的其他按钮和接口布局,也大多遵循用户习惯的设计,贴几张细节照片体会一下。
有一处比较明显的微调是 ND 调节区与 Z280 有很大不同,其采用了与 FX6 一致的设计,操作逻辑更优。本机还提供了自动 ND
模式功能,在光照条件快速变化的情况下,系统可自动通过 ND 的无级调节来控制曝光,让光圈、景深、增益等参数保持不变。
取景器哪儿去了?
PXW-Z200 采用了可折叠取景器的设计,缩小了体积更适合收纳。而 PXW-Z380 则直接取消了取景器。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刚刚发布的FX2,一款电影机增加了取景器,手持机却取消了取景器,这是为什么?
个人认为这是因为索尼研究了用户的手持方式而做出的设计。FX2的机身偏向于微单,用户往往将其端在面前拍摄,这时候机身离身体越近,手臂越能夹紧以保持稳定,但距离屏幕过近并不便于监看。此时取景器不但能提供舒适的监看体验,还能通过目镜提供一个额外的支点,增强手持稳定性。
而对于手持机来说则是不同的逻辑,其机身更长,也相对更重,也更需要靠近身体夹紧手臂,甚至以抵肩姿势来增强稳定性。在使用取景器监看时,你的手臂不得不更往前伸,这并不是最舒适的姿势。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摄像师在使用PXW-Z280V 的时候都以 LCD 屏作为主要监看方式,取景器只偶尔在室外阳光下等高亮场景中用得到。
那么在没有了取景器的情况下,阳光下的拍摄怎么办?一方面是机器配备了可折叠的遮光罩,足以满足绝大部分户外拍摄的监看需求。收纳时可翻折平整,对屏幕起到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索尼之后也会与第三方厂商合作,推出适配的目镜配件,将 LCD 屏转换为真正的取景器。
此外这款 LCD 屏的设计也加入了巧思,增加了一个轴臂,也就是所谓的“灵动 CD支架”,所以我们现在有了更多可调的角度和位置,不但可以调节屏幕与自己的远近距离,还能将屏幕翻到机器顶部,甚至朝向侧面。
而取消取景器的好处一来是结构简单了,收纳起来更紧凑。二是原本提梁后部的热靴口移到了取景器的位置,你可以将无线麦克风的接收器固定在此,既不影响手柄的使用,也避免遮挡操作按钮。这小细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老摄像也爱的新功能
AI功能早已成了索尼新一代微单相机的标配,而在专业手持机领域,继去年的 PXW-Z200 之后,旗舰级的 PXW-Z380 终于也拥抱AI。
即便是老摄像,现在也很少有死守手动对焦的原教旨主义者了,更何况在手持机上自动对焦功能一直是标配。如今加入了AI识别功能,自动对焦和跟焦变得更加精准和轻松。
PXW-Z380 的 AI
处理单元在面对人物对象时,不仅限于识别人脸,而是通过人类的肢体结构和姿态,精准识别人类主体。因此即便人脸被遮挡,背对镜头,甚至处于复杂光线条件下,也不影响PXW-Z380 对他的识别和聚焦。
AI 智能构图也是精准命中了老摄像的痛点。在活动拍摄中,我们常对走来走去的演讲者头痛。而如今只需要架起PXW-Z380,框定一个全景,自动构图功能就会识别出人物,自动保持构图并裁切画面,只要人不走出画,就能始终保持人物居中,实实在在地为摄像师减了负。当然此功能需要从4K 画面中裁切,因此产出的是全高清画面,日常活动拍摄是够了。
该功能还能用于单兵记者,你只需要架好机器,调整一个较大的景别,就可以走到镜头前,摄像秒变出镜记者,AI 自动构图将会当好你的摄像师。
除了 AI之外,还有一项功能是老摄像之前怎么都想不到的,那就是……美肤效果。古早前老摄像之间流传的是,索尼手持机拍人显红润,但也仅限于此,而现在居然专业机都带美颜了。不过这里的美颜还是非常有节制的,只对皮肤有处理,只相当于画个淡妆做个遮瑕,不动脸型不动五官。不管怎么样,用户多了一种选择,比如在直播应用中可以让主播显得更美些。
此外还有一个在手持机上从未见过的新设计,那就是侧后方的多功能 V 口,除了能安装带原生 V 口的设备之外,还能通过 V口快装板转接其他设备,如智能手机、移动电源、无线音频接收器、无线图传等等。这是一个新的亮点,其提供的扩展性还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间。
实拍体验
由于想从老摄像的角度体验新机,因此我们更注重的是外拍实战而非实验室测试。于是我们带着 PXW-Z380 远赴千里之外随手拍了一些素材。
操作体验方面就不多说了,前面也提到,上手没有任何障碍,都是熟悉的感觉。
拍摄格式方面,PXW-Z380 与 PXW-Z280V 基本一致,最高可拍 4K/60p,可选择 MPEG HD422、XAVC-I、XAVC-L等编码格式。PXW-Z380 支持多种画面风格以及 Log 伽马。而这类机器在实际应用中直出需求较多,所以我们在试拍时选择了 XAVC-I 4K/50p S-Cinetone 模式。
存储介质上,PXW-Z380 也告别了上代的 SxS 和 XQD 卡,它的双卡槽兼容 CFexpress Type A 以及 SDXC UHS-II/UHS-I 标准的存储卡。
通过几个画面截图直观了解一下拍摄效果。4K UHD 画面局部放大,可以看一下细节表现。
锐度没有那么高,画面富有层次感:
低光条件下噪点抑制得很好,画面色彩过渡自然,细节不丢失:
色彩方面,可参考以下画面截图,无后期调色:
高光比下的暗部细节:
说句题外话,拍摄中有好几天气温超过 35 度,阳光直射下温度更高,长时间开机拍摄没有问题,冷却风扇也很安静。
再说句题外话,PXW-Z380 的电池与 Z280 的通用,非常适合老客户大客户增购。新机还有一个 USB Type-C 接口,支持 PD100
供电,这就非常方便,甚至支持电池插拔更换无需停止记录。
最后的一些碎碎念
必须指出一下,由于我们手里这台还是工程机,外观和功能和最终发布的产品会有一些出入。一些机身部件在量产机中会采用更好的材质,一些功能尚在调试中,另一些功能暂时不可用。
本次测试也更注重于实感,一些对老摄像来说理所当然的点也就没有提到,还有一些功能受限于条件没有测试。仅供参考,具体功能以官方资料为准。
虽然大幅面相机和摄影机已经占据了市场主流,但下一个 7 年,PXW-Z380这样的专业手持机仍将存在。对于新闻采集、活动跟拍、视频直播、执法记录、真人秀拍摄等应用来说,高度集成的功能、高倍率电动变焦镜头、以及快速投入拍摄的特性,让PXW-Z380 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