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巡礼】国家应急广播的政策演进与功能定位

慧聪广电网 2025-10-14 10:32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作者:陈秀敏

导读:

“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应急广播的有效应用,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应急广播政策呈现出从“基础建设”向“效能提升”的重点转向,注重国家治理能力在基层的具象化体现。各地广电贯彻落实广电总局的“222644”工作思路,展现应急广播的新气象。应急广播在传递紧急信息、引导公众行动、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呈现出独特价值。

一、政策与功能拓展“双轮驱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加强部委间的协作联动,推动应急广播深度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广电总局加强行业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系统性政策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修订行业规章《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组织编制《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总体方案》等,进一步明晰应急广播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确立总体目标、框架结构和基本要求等。发布技术文件,编制行业建设标准,为应急广播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2025年国家应急广播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优化升级现有体系,进一步筑牢全民应急防线。多地广电积极健全地方政策体系,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列入省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重点建设项目和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内容。

以资金保障、技术支撑与制度支持,推进体系化建设。中央和地方财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支持力度,广电总局分阶段、因地制宜推进深度贫困县、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应急广播县级平台、大喇叭系统及其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和改造。积极协调推动地方广电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和平台等资源,以省为单位组织实施应急广播等重点惠民工程,并推动中国广电参与地方重点工程建设。

二、明确机构职能,抓好应急广播的“建、管、用”

“建、管、用”是全面构建应急广播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规划是基础,运行管理是保障,应用服务是核心,三者协同确保应急广播发挥实效。健全应急广播的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深度融入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高可靠的新型应急广播体系,构建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广电行业坚持应急广播“政治工程、社会工程、民生工程”的定位,通过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助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健全组织机构,多举措促进应急广播建设

应急广播机构职能进一步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职能划分方面,明确国家级、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主要承担监管职责,县、乡、村级主要承担播发职责,其中国家和省级应急广播平台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指挥调度的职责。广电总局加强应急广播建设的主要举措: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通过制定应急广播建设规划、建设指南和技术要求等,指导各地开展应急广播系统建设,逐步完善城乡覆盖网络,补齐短板。二是统一标准规范。持续完善技术和建设标准,构建完备的应急广播标准体系,编制应急广播建设工程实施指南等文件,从方案编制、备案审批、验收检测等环节,强化落实各地应急广播系统的统一化、标准化。三是加强保障支撑。落实运维资金等配套保障措施,加强人财物保障,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做好支撑。

(二)加强平级对接,强调分级分类播发,强化规范高效运行管理

广电总局立足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制定管理举措,加强对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管理和监测管理:突出重点服务应急;强化基层播发;规范播发流程,严格执行转发的层级确认制度。

各级广电部门加强横向对接,将应急广播纳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与同级应急管理、气象、地震、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合作,推进技术系统和工作机制的双向对接,多渠道联动实现应急信息及时播发。加强广电系统内部的协同联动,发挥电台、电视台、融媒体等播出机构节目制作和宣传优势,利用遍布县(区)、乡(镇)、村三级应急广播大喇叭、音柱等终端设备,建立高效报道机制,聚焦应急融合传播,搭建广电+应急政务服务平台。

(三)应急广播服务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应急广播配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工作,在紧急时刻第一时间吹响“安全哨”,为防灾避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体系,特别是基层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在防汛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精准调度和有效传播工作,有效应对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近年来,聚焦县级应急广播系统的基层应急能力,通过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应急广播大喇叭系统播发预警、救援、恢复等应急信息的覆盖面和触达率,进一步增强在特殊区域“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条件下的可靠运行,服务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巡礼】国家应急广播的政策演进与功能定位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