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新篇章:以人为本,AI赋能,可持续发展

慧聪广电网 2025-10-24 15:34 来源:慧聪广电网

【慧聪广电网】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Gartner 发布的《2025中国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为我们揭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CIO和城市生态系统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战略框架,帮助他们把握新兴技术和趋势,实现高效、可持续和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一、四大支柱构建智慧城市生态

Gartner研究副总裁相斌斌女士表示,今年的曲线聚焦四大关键支柱,助力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实现高效、可持续和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这四大支柱分别为:

关键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务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例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务等。

数字赋能的可持续性: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绿色建筑等。

赋能数字技术:通过AI、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基于可信协作的数据驱动型生态系统:构建一个可信的数据生态系统,促进数据共享和流通,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她同时也指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中,我们正从单纯的技术堆砌迈向一个更成熟、更深刻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了越来越多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其中,‘以人为本’正成为核心价值导向,它要求所有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AI赋能’则扮演了关键引擎的角色,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让城市治理和服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测’;而‘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则为我们划定了长远目标,确保智慧化进程与绿色、低碳的未来同频共振。 这三大趋势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蓝图。

二、以人为本,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今天,智慧城市建设正从技术驱动转向以市民体验为核心,"以人为本"不仅是政策口号,更是衡量城市智慧化水平的根本标尺。在相斌斌看来,这一理念要求将技术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服务模式,让城市真正成为有温度、可感知的有机体。

首先,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型是关键突破。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平台提升政务效率的同时,更需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分析市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资讯、位置推送)。同时,多模态交互技术(语音、手势等)和环境计算(如智慧路灯自动调光)能降低使用门槛,让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无障碍享受服务,真正实现技术隐形、服务贴心。

其次,构建包容性社区与宜居环境需结合本地特色。智慧社区平台可促进邻里互助、组织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安防系统则保障生活品质。但智慧城市不能脱离城市情境,需因地制宜——旅游城市侧重文旅数字化,工业城市聚焦产业升级,避免同质化发展。资源正向型建筑(如垂直农业、能源自给)通过设计阶段融入可持续理念,既降低碳排放又创造社区价值,体现"生态有机体"思维。

最后,“以人为本”需依赖数据驱动的长效机制。政府需打破部门数据壁垒,通过强制共享清单和绩效考核联动实现跨领域协同;智慧城市CIO角色应从技术管理者转变为"生态价值赋能者",构建开放平台整合政府、企业、市民资源。同时,建立城市级AI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并通过小步快跑试点、强化运营团队能力,让市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所需服务,从而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AI赋能,打造智慧城市新生态

报告强调,AI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成式AI技术可以帮助城市快速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并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AI神经网络能力,为城市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AI智能体技术可以帮助城市实现自主决策和任务执行,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多模态交互技术可以帮助降低智慧城市服务的使用门槛,提升服务的包容性,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

相斌斌同时也指出,尽管生成式AI技术对于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构建城市级生成式AI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当前生成式AI部署多以部门级主导,导致资源浪费和技术架构不统一。建议构建城市级生成式AI能力平台,集中部署语言模型、图像生成、多模态处理等基础能力,各部门基于平台进行定制化开发。这不仅能降低重复投资,还能确保技术架构统一和数据资源共享,为城市级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二是深耕垂直领域专业模型,提升决策精准度。通用大模型在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专业领域的准确性不足,而发展“领域型模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针对特定场景(如城市规划、灾害响应)进行深度训练和微调。例如,城市可基于本地数据优化专业模型,为复杂治理问题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三是推动多模态数据融合,增强AI感知能力。生成式AI的神经网络能力依赖多元数据输入,建议打破传感器、视频、文本等数据壁垒,实现多模态数据融合,帮助AI深度挖掘异构数据并综合分析。例如,整合交通摄像头数据与社交媒体信息,可提升城市情境感知和决策的全面性。

四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验证AI决策的可靠性。在她看来,生成式AI的“幻觉”问题可通过数字孪生缓解。建议利用数字孪生构建城市虚拟镜像,在模拟环境中验证AI决策(如交通调度方案),再应用于物理世界。这种“大脑-身体”协同机制可提升决策可信度,降低风险。相斌斌表示:“生成式AI技术可以帮助城市快速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并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提升AI神经网络能力,为城市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虽然AI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AI技术的伦理性和安全性,如何解决数据隐私问题,如何提升AI使用者的技能等。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来自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等。

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韧性城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城市建设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相斌斌表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

一是正在从“降低破坏”到“应对变化”的理念升级。过去,可持续发展主要聚焦于节能减排和降低环境破坏,但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的不确定性迫使城市转向“应对变化”的新模式。这意味着城市需主动构建韧性系统,以应对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突发风险。例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数据中心散热问题,进而影响政务服务可持续性,这类场景要求城市具备快速响应和恢复能力。相斌斌表示,韧性建设不仅关乎技术,更需融入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仍能维持核心功能,保障市民生活的连续性。

二是数字化技术驱动可持续治理。数字化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韧性提升的关键工具。首先,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披露标准和监测平台,城市可精准追踪碳排放、能耗等指标,优化资源分配并强化问责机制。其次,CIO可通过“IT的可持续性 (或者绿色IT)”“IT驱动可持续性”和“数字化赋能”三大角色发挥作用,比如采购绿色认证的IT设备、优化数据中心PUE指标、构建数据管理平台追踪环保表现,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业务部门实现水资源监测等目标。

三是生态协同与长效运营的实践路径。韧性城市的建设需依赖多方协同和长效运营机制。一方面,城市需整合政府、企业、市民等生态力量,形成价值共创的智慧生态。另一方面,资源正向型建筑等创新模式通过设计阶段融入可持续理念(如能源自给、垂直农业),从源头降低碳排放并提升社区资源循环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企业信息披露不强制、标准不统一,导致城市管理者难以有效评估政策效果和精准分配资源。如何量化绿色指标,确保供应商与城市生态共赢,避免短期商业行为,是CIO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内部数据共享面临权责不对等和利益冲突等问题,需要自上而下制定数据共享清单和绩效考核联动机制。

相斌斌最后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和技术服务提供商共同努力。CIO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从技术的守护者转变为生态价值的赋能者,通过构建开放的平台,整合数据、技术和应用,推动生态价值创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