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将有新身份!看好互联网前景的他如何‘拥抱’传统广电?
【慧聪广电网】据中国传媒大学官网消息,1月12日下午,教育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领导于中国传媒大学宣布教育部党组关于传媒大学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决定,校长胡正荣卸任,另有任用。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杰宣布了部党组的决定:任命刘延平、刘守训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免去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职务,另有任用;免去姜绪范、蔡翔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职务。任命姜绪范同志为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刘延平同志任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胡正荣同志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免去刘守训同志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免去蔡翔同志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任命王达品同志为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免去赵晖同志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常委、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职务。
通过权威人士消息得知,胡正荣将转任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
胡正荣,1966年5月出生于宁夏银川,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佼佼者,其16岁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22岁时,成为中国高校最年轻的大学老师之一;32岁时,成为中国高校最年轻的教务处处长;34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播学博士生导师;40岁时,又成为中国名校最年轻的副校长。2016年9月27日,在中传任副校长已有10年之久的胡正荣升任学校校长,结束了中国传媒大学此前长达308天的校长空缺期。
2015年11月24日,教育部党组严查了中国传媒大学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时任中国传媒大学校长的苏志武,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免去校长职务;而后,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人选的问题没有任何官方信息发布,直至2016年7月19日,教育部人事司发布了《考察对象公示》,“确定了胡正荣同志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人选考察对象。”
现年52岁的胡正荣,曾说过“未来是智能媒体的时代”。回顾近期胡正荣在公开场合的发言,可以看出他对跨屏传播以及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看重。
2017年12月4日,在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传播与社会责任——新时代、新机遇、新担当”分论坛上,胡正荣表示,“在‘多元一体’网络传播的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新的‘共责’观支撑。”
胡正荣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这意味着大数据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核心资源,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成为撬动行业发展的动力,场景化也会成为下一步民众进行互联互通的传播模式。
在网络传播的新格局下,多元化、多维化、多极化已经成为三个最明显的特点。与人们对互联网的庞大需求相比,当前网络传播的供给依旧不平衡、不充分,许多舆论场面临的问题实际就是信息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
胡正荣表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新格局非常复杂,传统的传播者已经无法主导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今天所有人都在共享网络的好处、福利,因此互联网的治理需要整个社会群体“共治”,在责任观上也要明确“共责”。“大家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责任‘共责’,促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达成,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胡正荣说道。
1月6日,在“媒体融合时代与实践实验教学”主题研讨会上,胡正荣做了题目为《全媒体生态系统与人才培养》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媒体需要的是全媒型人才,而现在高校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都是工业时代的,它难以适应今天全媒型人才的需求,“智能媒体是未来的趋势,要培养适应未来智能化全媒体的人才。”
当今,视听越来越从单屏走向多屏,再走向跨屏,再走向无屏。在单屏时代,电视是最主要的媒体,而多屏时代独领风骚的时代过去了,到了跨屏时代,电视几乎没有了发言权。
胡正荣认为,在进入一个智能沉浸的无屏世界的时候,消费方式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沉浸的、智能的、全息的视听生产方式必然是所有资源都是数字化、云端化,所有的内容日益垂直化、细分化的。
以前媒体从业者只要具备采、写、编、评、播的能力,到行业里就足够胜任工作。但采、写、编、评、播只是内容,对社交的把握、营销的把握、多业态产业链的把握都是高校下一步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里面要去考虑的。全媒体人才需要懂得去实现用户的需求和视听供给之间的高度智能匹配。
胡正荣深谙互联网时代对媒体的影响,也为未来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多思路与建议。而如果他真的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一职,他将如何带领传统媒体“拥抱”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