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科技创新篇

慧聪广电网 2018-12-05 09:54 来源: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慧聪广电网】跻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创新缔造威海高度;

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催生件件“威海智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体系结出累累硕果,创新成就威海深度;

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总数增至2017年的29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4.7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创新缔造威海速度。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一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威海人不断向科技要生产力,向创新要动力的奋斗史。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有基础、产业有未来,创新之风正盛、创新之城正崛起。

改革开放40年看威海融媒体纪行·科技创新篇

高科技企业集聚的高区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创新高度——第一动力源驱动发展

9月28日,儒商大会2018威海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产业推介会暨重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国家(威海)创新中心项目作为高区3个重点项目之一现场签约,为区域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0月24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正式启动创建,朝着“打造科技创新领域的航标灯塔”这一目标全速前进。

而在40年前,高区还是一片沼泽荒滩。1990年夏天,国家首批3个火炬高新区之一——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

威海人惊奇地发现,昔日荒滩上逐步崛起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城。

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道理从未改变。

没有独立的大专院校、没有科研院所、没有专业科研队伍。没有科研优势,没有资金基础。改革开放大体系下,威海科技事业的突破口在哪里?

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随后召开了经济发展研讨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市”目标。

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工大(威海)的落户,彻底结束了威海没有高等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历史。

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后,1992年威海又经国务院批准创办了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座科技伊甸园的大栅门刚一打开,前来叩门的项目洽谈者便接踵而至。他们捧着炙手可热的科技成果,要借助这片热土播下种子。

自主创新,是城市的灵魂,更是转调升级的根本动力。

2002年,《威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出台,引得全国各地的“金凤凰”纷纷落户。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工作企业、威海海外学人高科技创新园、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威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威海大地不断冒出。

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33.91%;2010年上半年,这一比重继续走高,达到36.26%。

创新律动,肇始于三年的不懈坚持。

自2008年始,连续三年,市委、市政府将主题年确定为“自主创新年”,全力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威海市探索出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的独具威海特色的创新模式。

手握自主创新“利器”,一大批企业积极转调,将产业链条向着新兴领域延伸,产品不断挺进高端,跃上产业发展制高点。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威海捷报频传:由威海市企业和单位牵头及合作完成的3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6。

威海的科技创新让全国瞩目,也让威海人自豪。

从“跟跑”到“领跑”,从仿制到创新,从打破国际垄断到反超原研药物质量,迪沙药业集团“坎地沙坦酯”将药物价格降低40%,为高血压患者节约用药成本百亿元。

山花地毯先后铺进了人民大会堂、北京2008奥运、上海2010世博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会场,见证了无数伟大历史时刻。

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火炬熊熊燃烧,照亮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威海。创新驱动,威海正破浪前行,勇攀高峰。

创新速度——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复兴号”以350公里的世界第一运营时速在京沪高铁上飞驰,我国高铁全线迈入“达速”新时代。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业技术支撑,令人自豪的“威海造”就闪耀其中。

威海银兴预应力线材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预应力线材,就成功铺设在“复兴号”动车组的轨枕中;动车组列车的制动系统,同样用上了威海企业生产的气动元件。

从内到外,从量变到质变,从跟随到引领,创新驱动,支撑经济有效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

当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陷入低迷,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港内,却是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百船扬帆。公司建造交付的大型豪华客滚船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多用途重吊船建造交付数量全球占有量居前,大型远洋渔船设计及建造能力国内领先,自主研发的大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即将开工建造。“技术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黄海造船人看得透彻,越是日子不太好过,技术优势就越有市场价值,创新驱动就越需要强化。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联桥集团总经理孙铁告诉记者。联桥在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设立了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紧跟世界时尚发展趋势,引进法国、意大利等全球高端时尚设计师团队。同时,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国内外大中院校建设开放式设计师联盟,以强大设计创新能力构建起企业发展核心新优势。

创新驱动,助力威海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

单支曲轴生产节拍由30分钟刷新为3分钟,生产线工人由160人缩减为24人。这样的神奇蜕变已在天润曲轴成为现实,智能制造正在这里展现出别样魅力。

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互联网+”让传统制造业更加智能更加绿色,向着价值链高端努力攀登。威海市提出,到“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向创新要效益,“绝版货”取代了“大路货”,“威海制造”迈向“威海创造”,新兴产业“弯道超车”,勇立时代潮头。

被称为复合材料领域“黑黄金”的碳纤维,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前后历时5年多,拓展纤维集中攻关碳纤维T800技术,最终拔得头筹,获得国家认可,最前沿的T1100关键技术也已取得突破,中国企业由此站上国际碳纤维技术开发“第一方阵”。如今,以拓展纤维为核心,一座千亿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在临港区展露雏形。通过全产业链发展集聚资源、集成创新、集群发展,“小步快跑”地缩短与国际最前沿碳纤维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上的差距。

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创新鼓点密集敲响,合奏出威海经济最强音。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一大批企业步入高技术行业领先者行列。

创新驱动,推动威海企业扬帆出海,竞相“走出去”——

威高大力挺进国际市场,600多个品种、8万多个规格的产品,销往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在国际上树立威高品牌。

广泰空港设备已出口至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高端空港地面设备市场具有良好口碑。

一个个响亮的威海品牌,是威海企业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威海名片”。

在一次次技术突破中,越来越多威海企业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层次和集聚程度更上层楼。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竞相傲立,十大高端产业园区群雄竞起,汇聚起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合力。

一项项推进科技创新的举措,催生出一片璀璨与亮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年均超过90%,企业研发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2年的2024.13亿元,增至2017年的3015.15亿元,年均增长8.3%。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正牵引着威海经济全速前进。

创新深度——改革激发新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就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威海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威海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有关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蹄疾步稳。

——打掉“拦路虎”,为创新创业开辟大道通途。

针对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威海市大力推进“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

有了更加公平、透明、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今年1至10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3873万户,同比增长3.57%,市场主体总量达29.9万户,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2.98%。

——铺设“快车道”,让创新因子充分活跃起来。

“政府设立4000万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促使我们下定决心在乳山发展。”乳山市科威机器人科技公司负责人于常军说,今年他们还将新上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利用云端数据平台和中央管理系统,实现无人生产。

这一项目从最初对接到最终落地,仅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这源于乳山开启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模式——打好财政资金、金融、社会资本、基金、担保、保险“组合拳”,通过资本注入,实现要素整合、项目加速和产业提升。

要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就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难的问题,威海市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支行,目前科技支行数量达到6家,已有200余家企业在科技支行办理授信业务,授信总额为34.9亿元,累计贷款发放额55.04亿元。

打破成果转化的“玻璃墙”,同样惟有改革“利斧”。针对大院大所少、科研机构匮乏的发展瓶颈,威海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名院名校名所为重点,强化集成化、整体式合作,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

2010年,中科院、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团共同签订“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合作协议,四方每年共同出资3000万元支持研发创新,开创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模式。2016年6月,启动第二轮“中科院-威高计划”,资金规模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需求导向,技术源头向国内外高校院所开放,转化成果向全市企业共享。累计立项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2件,新增产值43亿元。

2012年以来,全市举办大型对接活动36场次,成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21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个,与全国176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达成合作协议1000多项,转化成果30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53.2亿元。

一批重点创新平台载体正迅速推进,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获批省级农高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正在争创国家农高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先后获批……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平台723个,分布在重点产业的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建成。

对外科技合作也深入推进。连续15年召开“中欧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并延伸打造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紧抓“一带一路”建议机遇,先后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打造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23家。

“原地踏步”的研发成果“转”起来了,一批“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护航“追梦人”,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机会。

进入10月,一场接一场人才盛会在威海上演。10月19日,2018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上,威海市11个校地合作平台项目及28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产学研、科技金融合作项目集中签约。10月29日至31日,中国山东第十届“海洽会”暨威海英创会,3661个人才项目达成合作意向,3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人才工作捷报频传,得益于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市先后出台“威海英才计划”和“威海英才计划”升级版,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条举措和37项重点任务,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一系列改革指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技的脊梁,创新的热血。以梦为马,创新驱动,威海大步向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