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媒体深度融合 赋能国际传播迭代升级
【慧聪广电网】国际传播及媒体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着巨变。习近平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将我国国际传播的内涵、外延、目标、战略、结构、功能等做了全面的阐述,是我国国际传播迭代升级要达到的最新要求。而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也是我国媒体融合从1.0版升级到2.0版的根本文件。两相对照,便可看出国际传播迭代升级有赖于媒体融合的加快与纵深,而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则能够大大赋能国际传播的迭代升级。
第一,传播战略融合升级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将赋能国际传播。顶层设计与战略传播体系需要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简而言之,就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契合、相匹配、相融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组织规划与实施。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就是要实现出去的是一个拳头,而非五根分散的指头。
第二,传播多主体融合,将赋能国际传播。原有国际传播主体单一、分散、自发、被动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国际传播要全党全国齐动员,就是要求更多主体参与。不仅是传统政府和媒体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各类企业、事业、高校、智库、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体等,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系统的一员。主体融合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国际传播的主体及其战略、资源、力量、战术等需要融合协同、统筹整合。
第三,传播产品+服务融合,才能赋能国际传播。传统国际传播产品有形、单一,如政府的对外宣传产品和推广活动,用于对外传播的媒体产品等,而且各种产品之间缺乏关联与协同。互联网时代除了提供有形产品,还要提供无形产品、提供服务,特别是面向全球、面向不同国家、面向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能过于自话自说地、自顾自地、宣传式地构建形象与讲述故事,要就全球治理与发展中的共有实践与问题,“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产品是短暂的,服务则是长远的。在服务中构建形象和讲故事更加有力、有效。除了宏大、重大、正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产品与服务,还“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民心相通。产品,特别是服务,可以大大提升国际传播的真实性与可信度,时代性和可亲性,全面性与可敬度。
第四,传播渠道与平台融合,将赋能国际传播。过去国际传播渠道相对单一,除了政府外交,还有传统广播电视和报刊、图书、电影等媒体。如今,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经转向互联网,主渠道已经转向移动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等都需要全时空、全场景、全要素、全媒体的渠道和平台。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努力打造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具体而言,除了外交、军事等政府平台,还需要企业、事业等机构平台,高校、智库等学术平台,也需要新旧媒体平台,当然更离不开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平台。既需要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更需要人际交流等平台。比如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等,要广交朋友,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等。
第五,对传播用户的细分洞察与融合服务,将大大赋能国际传播。互联网时代,用户是核心。用户资源,特别是数据化的用户资源是核心之核心。国际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便是通过精细的用户洞察,达到精准的用户服务,实现融合的用户效能。“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总之,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是可以赋能国际传播实现1+1>2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