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资源的“三智化”转型探索——以江苏省江阴融媒体中心为例

慧聪广电网 2022-03-23 11:05 来源:新闻战线

【慧聪广电网】县级融媒体中心地处基层,为数众多但“小散弱”。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县级党委和政府能够给予的政策、资源、资金等支持也差距悬殊,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级中心,全媒体人才缺失,亟须借鉴先进经验。笔者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道”是基本相通的,江苏无锡的江阴融媒体中心“三智化”发展道路可为其他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借鉴。

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中的难题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经实现全覆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发展观念、路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突出难题,制约着融媒体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理念滞后

由于互联网人才匮乏,绝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缺乏互联网思维,甚至缺乏基本的媒体传播思维和经营思维。一是采取宣传思维而非传播思维,按照当地主政领导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当地用户的真实需求来生产产品,不懂“用户体验为王”的理念,导致内容大而空、不接地气,生产数量很少且仅适合电视大屏播放的内容,在移动端基本没有传播效果;二是“等、靠、要”思想作祟,没有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期深挖运营能力,导致普遍处于“无思路、无动力、无路径”的“三无”状态,经营上更是乏善可陈,甚至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整体实力较弱

作为基层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受市场规模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地市级媒体、省级媒体、中央级媒体相比实力严重不足,导致其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创新探索严重不足。同时,由于我国依然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甚至同一省份内县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差很大。例如,2020年,江苏省江阴县的GDP达4113.75亿元,丰县的GDP只有486.53亿元,而地处西部的青海全省GDP仅为3005.92亿元。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悬殊,各地给予当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支持也相差较远,从客观上导致地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很大比例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尚未构建起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尚未成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缺乏市场化机制,导致难以在运营上挖潜;二是普遍存在事业编与企业编之间的鸿沟,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三是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充分激活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全媒体人才队伍缺乏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和保障,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需要具备一支精干高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但现实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才。一是缺乏互联网人才尤其是懂技术的互联网人才。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市,而地处基层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二是缺乏优秀的传媒人才。根据实际调研资料显示,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状况堪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年龄偏大,学习能力相对弱;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不足;关系户比例高,市场化人才奇缺;缺少懂内容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江苏省江阴融媒体中心的“三智化”探索

江阴融媒体中心在做好当地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了本地的传媒资源和大数据资源,并通过“智慧媒体、智慧政务、智慧城市运营”的“三智化”升级路径来实现传播能力的最佳化和资源商业价值变现的最大化,其基础是全媒体人才队伍的构建与体制机制的改革。

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体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融媒体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江阴融媒体中心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了更为市场化、更为科学的体制机制。

江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阴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在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省市要求的基础上,出台《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组建工作实施意见》,把深度融合理念贯穿中心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江阴融媒体中心争取资源、政策等支持提供了坚实基础。

成立直接对接市场的传媒集团。江阴市委市政府明确江阴融媒体中心为市委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同时,又把江阴传媒集团定为一级国资公司,中心(集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集团作为市场主体,使得江阴融媒体中心能够更方便地对接市场,也使得市场化运营决策更为科学和便捷。

以全媒思维推进全域变革。江阴融媒体中心大刀阔斧进行组织变革与重构,通过技术叠加、流程重塑、渠道再造,形成“1+4+3”的框架,其中,“1”是党委会、董事会,为中心(集团)决策领导层;“4”是4个委员会23个部门,即编辑委员会、经营委员会、运营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3”为新闻生产、产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三大改革,创造性构架起中心(集团)“四梁八柱”。

整合当地传媒市场并争取其他资源

由于县级媒体市场规模不大,只有相对垄断了当地传媒市场和资源之后才有较高的议价权,也才能真正体现当地党委和政府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视。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整合江阴日报社、江阴广播电视集团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目前,拥有江阴日报、江阴人民广播电台、江阴电视台、江阴网、“最江阴”APP以及“最江阴”“江阴发布”等10个微信公众号,形成了报、台、网、微、端、屏“六位一体”的现代传播体系。

另外,争取大数据等其他资源。当地政府给予江阴传媒集团全市大数据独家商业开发权。由江阴传媒集团联合7家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1亿元,成立江阴市大数据股份公司,由江阴传媒集团控股。该公司通过对全市大数据的集成共享、开发应用,打造具有江阴特色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政府还给予江阴传媒集团全市户外广告独家经营权以及财政资金等相关支持,并将无锡市安协安全培训中心江阴分中心划归江阴传媒集团,将原利港中学的办公楼、实验楼和报告厅土地和房屋资产无偿划拨给传媒集团(土地面积约8.5亩,房屋建筑面积约5750平方)。目前,江阴传媒集团已经独家出资200万元成立应急培训公司,未来将引进中海油等央企国企增资扩股,充分利用江阴位于长江沿岸石化产业集聚的地理优势,建设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应急培训基地,并将参与危化品检测检验等项目经营。2021年全年,培训总人数约两万人次,收入约500万元。

发力智媒体,做好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

对于任何媒体来说,媒体属性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唯有引导好群众、服务好群众才能获取资源来助力转型发展。江阴融媒体中心组建后,以智媒体为目标,致力于现代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优化和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优化和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形成融合传播新格局。2020年初,江阴融媒体中心投入3000多万元打造的“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指挥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可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媒传播。以“中央厨房”为新闻资讯集散枢纽,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实现报、台、网、微、端、屏24小时梯度推送、全面覆盖。再造后的内容生产流程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所有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刻在“最江阴”APP首发,率先抢占信息第一落点;第二层级:10个微信公众号矩阵发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第三层级:电视、广播在固定时间段给观众带来鲜活、全面的资讯报道;第四层级:报纸进行深度报道,第二天准时送达读者手中,实现了24小时梯度推送、全面覆盖。

例如,江阴融媒体中心关于江阴第52家上市公司优彩资源上市的一组报道:9月25日9点25分,“优彩资源”在深交所上市;9点44分“最江阴”APP首发短消息,1小时内“最江阴”“江阴发布”微信公号相继推出头条报道,同时4G回传的视频素材被剪辑成短视频在“江阴时刻”视频号播发;18点30分电视台《江阴新闻》、FM90.7《江广新闻》栏目推出详细报道;9月26日出版的江阴日报则在头版推出集合式报道——消息+深度报道+评论员文章。可以看出,在新的内容生产流程下,所有新闻事件发生第一时刻在移动端平台首发,率先抢占信息第一落点;新媒体传统媒体无缝“嫁接”,推出“可扫码的报纸、看得见的广播、能交流的电视”,通过内容生产流程再造,重新构建与受众的连接,让受众参与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建立群众离不开的渠道。“云读纸”“云直播”成为常态,短视频量化生产,形成统一行动、个性表达、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舆论引导传播格局。

基于区域资源的“三智化”转型探索——以江苏省江阴融媒体中心为例

图为:“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指挥中心功能区

江阴融媒体中心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媒体矩阵。建立统一考核评估体系(覆盖多屏、多特征多维度衡量、全过程评估的评价流程),全方位、精准反映全媒体生产状况,为内容生产、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江阴日报日发行量5万份;江阴电视台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实现全高清一体化制播;江阴电台FM90.7市场份额达到50%;“最江阴”APP下载量超90万,高峰期日活跃度15万人次;“最江阴”微信公众号粉丝超66万,稳居全国县级媒体微信号百强榜第一;“江阴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超41万,领跑全国县市政务公号榜;“最江阴”抖音号粉丝数超360万,累计点赞数2.3亿次;以“江阴时刻”为龙头的视频号矩阵平均阅读量达7万。目前,90%以上的江阴人通过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各平台获取本地资讯。

大力拓展智慧政务业务

智慧政务是媒体业务的自然延伸,也是互联网环境下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和服务群众的必然选择。江阴融媒体中心以融合转型的拳头产品——“最江阴”为主体,积极向智慧政务业务拓展。目前,“最江阴”APP已囊括63个部门单位、2000多项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共接入数据信息总量超过13亿条,实现了全市基础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围绕吃穿住行、24小时响应,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一端解决民生百事”。“最江阴”先后承接“江阴市保障性口罩购买发放”“3000万电子消费券全民送”等各类政府民生工程;此外,“新生登记缴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清明预约祭扫”“预约挂号”等市民刚性需求,为“最江阴”APP在线化、在地化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空间。

“最江阴”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的原因在于:依托全国“集成改革第一县”的先发优势,创新“前端集成、后端不变、配套到位”的融合方式,打破部门壁垒,把全市原有平台功能、数据信息等资源统一并入“最江阴”APP。

基于区域资源的“三智化”转型探索——以江苏省江阴融媒体中心为例

图为:城市超级APP——“最江阴”界面

积极探索智慧城市运营和数字经济转型

县级融媒体中心除了打造强大的现代传播能力之外,还要重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而智慧城市运营则是重构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核心途径。

江阴融媒体中心积极参与江阴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并着力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和投资管理,构建“1+1+N”的江阴“城市大脑”,即1个数据资产中心、1个智能化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和N个公共服务应用,打造智慧医院、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为数智政府建设赋能。对全市户外广告资源统一开发建设,搭建“覆盖全城、直达终端”5G智慧屏,力争到2025年左右实现“一屏智享生活、一号走遍江阴、一统数据运营、一键可知全局”。

江阴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助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全市大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打造具有江阴特色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促进江阴市数字经济发展:做好全市信息化项目“一网统建”;参与全市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大数据产业链,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创新产业联盟、引导基金、科创平台,加强相关企业和人才的培育;通过城市数据资源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企业级数据资源的应用场景;探索公司的资本化运行,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助力江阴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产业资源商业价值最大化

在获得产业资源后,媒体关键是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资源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再把变现后的收入来反哺媒体采编业务,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江阴融媒体中心积极顺应媒体格局变化,确立“行业细分、垂直到底”的经营思路,坚持事业支持产业、产业反哺事业,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和方式实现资源的价值变现,全力推进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江阴融媒体中心在影视制作、演艺活动、文创会展、教育培训、应急培训、户外广告、电商产业等方面都形成媒体产业链。如首次承接展馆项目“江阴城市记忆馆”,这是江阴科技感、互动性最强的公益展馆;打造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传媒教育培训大楼等。

精干高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好的基础,无论是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都需要构建起相对优质的全媒体队伍。

江阴融媒体中心加强新闻队伍能力提升、基因转换,初步构建起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全媒体人才队伍。一方面,吸引全国各地优秀媒体专业人才,盘活资源、改善结构,促进媒体队伍持续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大数据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国内外精英人才和团队,营造“如智者般思考、如农夫般细作、如战士般勇敢”的文化氛围,全力以赴增强融媒体中心综合竞争力。尤其是构建起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实施打破身份、全员重组,统一建立激励先进、鼓励创新的考核导向,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的分配机制。目前,80后、90后主力军地位凸显,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的生力军作用突出。

建立选人、用人、育人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劳模工作室、融媒青年说、KOL大赛等形式,有效带动和引领了一批新人在专特领域内快速成长。成功培养了专业“飞手”团队、轻量直播团队、视频创意团队、MCN机构运营团队;拿出最大诚意和最好的平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特设岗位特殊津贴形式,引进首席技术官、首席构架师、首席风控官等精英团队,不断提升人才密度。目前,江阴融媒体中心(集团)拥有干部员工535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9.3%;硕士14人,博士1人;采编人员226人,占比42.2%。尤其可喜的是,在2020年春季招聘时,中心18个岗位吸引5000多人报名,大多数来自“双一流”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达到16%。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道”

江阴融媒体中心在传统平台、第三方平台、自主可控平台等线上线下多个场景都具备较强的传播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传媒产业体系,产业经营实现了跨界融合,涵盖大数据开发运营、全媒体广告、影视制作、政务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租赁等领域,总资产超过20亿元。

2020年,江阴融媒体中心全口径收入1.4亿元,即使在疫情影响下,还比2019年逆势增长1000万元。其中,报纸、广播、电视创收分别达2000万元;“最江阴”微信公众号广告搭载达1000多万元;政务服务、培训产业、文创产业等成为爆发式新增长点。2021年,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经营收入将突破2亿元,其中,大数据产业收入超8000万元。毫无疑问,江阴融媒体中心的“三智化”转型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处于全国融媒体中心的前列,而其背后的“道”更值得借鉴。

利用制度性优势整合当地传媒资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强用好的前提是基本整合当地的传媒资源,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资源,各类政务资源,政府数据等大数据资源,户外广告、文旅等产业资源。在基本垄断当地的传媒资源及相关资源之后,县级融媒体中心就有机会打造当地的治国理政新平台,具有更强的议价权,相关资源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商业变现。

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公平、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能够有效激活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活力和动力,激活相应的市场活力和内部活力。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在事业单位下成立相应的市场化公司,以更好地对接市场和业务;二是要建立起同工同酬的分配制度,打破大锅饭式的弊端;三是要建立起更富有激励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

外引内培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全媒体人才队伍是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关键,不同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尽可能地构建起在本地具有竞争力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全媒体人才队伍的构建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外部引进,重点引进文化契合的、稀缺的、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二是通过系统化的内部培训,培养出一定规模的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