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慧聪广电网 2022-04-07 16:50 来源:新声Pro

【慧聪广电网】成立第十年,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第三次向上市发起冲击。

3月29日,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继续冲刺港股市场。这是其继在去年5月1日在美股和9月13日在港二度提交上市招股书后,又一新动作。

喜马拉雅创立于2012年,经历了内容风口从兴起到落幕的完整周期,凭借自身创新和资本加持,高投入带动高增长成为行业第一,累计融资11轮约80亿元,腾讯、小米、阅文、SIG等明星股东云集,估值一度接近300亿。

但资本市场、互联网行业的急剧下行,乃至整个内外环境的多重恶化,原有亏损烧钱获取用户不着急盈利的模式难以为继,已经成为整个内容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喜马拉雅也不例外。一个最直接的参照是,市场份额和收入规模大体相当于喜马拉雅三分之一强的荔枝FM,其在美股的市值已经不到9000万美元,相当于喜马拉雅上一轮估值的五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虽然已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无论喜马拉雅何时正式上市,接下来它必须面对一段艰难的日子。

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2012年8月,当福建浦城人余建军创立喜马拉雅fm的时候,他已经是有超过10年创业经历的连续创业者。从在西安交大读书时开始的3次创业,成败参半,街景地图项目城市吧出售给了百度,拿了2000万融资的虚拟世界项目「那里世界」烧了两年后关闭。

据称,余建军和那里世界的联合创始人陈小雨找了40多个方向,最终选定在线音频,创办了喜马拉雅。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年,字节跳动、滴滴快的都在这一年成立。在线音频暂时没被巨头盯上,2012年及之后的两年,市场关注的焦点是打车大战、外卖三国杀、短视频直播的如火如荼。

凭借团队的丰富经验,喜马拉雅2013年3月上线APP,低调而迅猛地享受了两年流量红利。一个至今仍然被圈内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喜马拉雅早期用大量不同名称的相似APP,在苹果商店获取免费流量。

2014年开始,内容行业开始受到资本关注。《来自星星的你》在视频平台大爆,2015年7月上线的网剧《盗墓笔记》,因为瞬时涌入的付费会员过多,直接导致爱奇艺服务器崩溃,单部剧拉动付费会员数翻倍,突破千万。

在音频领域,凭借持续的产品创新和各种市场运营,喜马拉雅在诸多竞争对手中处于领先位置。2014年,喜马拉雅率先与德云社合作,年底粉丝数便破亿。在这期间,喜马拉雅又率先推出PUGC内容,还发力有声书、与阅文等多个网络文学平台签订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6年前后,知识付费成为内容领域最热的风口,喜马拉雅顺势而上,与当时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奇葩说》中的「奇葩天团」合作,推出《好好说话》,后来又拉来了吴晓波等头部大V;同年,喜马拉雅推出“123知识狂欢节”,斩获5088万销售额。一年后,喜马拉雅先于小米和百度,推出AI智能音箱小雅,成为炙手可热的智能硬件概念企业,也是硬件能力最强的音频平台。

资本蜂拥而至。从2014年到2017年,挚信资本、兴旺投资、头头是道基金、证大集团、好未来等陆续加入喜马拉雅的股东行业,为其累计提供了超过30亿元人民币融资,喜马拉雅的估值从2亿美金增长至120亿人民币。在这期间,顺应资本市场的利好变化,其上市目的地也在中美之间反复切换。到2021年,随着更多投资机构的加入,喜马拉雅的估值又翻了一番,11轮融资后,估值接近人民币300亿元。

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正如喜马拉雅这个名字所指向的,尽管从移动电台、到知识付费、到智能硬件,再到音频直播、硬科技企业,方向几经调整,喜马拉雅最终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按照灼识咨询提供的研究报告(喜马拉雅为这份报告支付了80万元),截至2021年底,在与腾讯TME(公司A)、蜻蜓FM(公司B)、番茄畅听(公司C)、荔枝FM(公司D)、樊登读书(公司E)等同类公司的比较中,喜马拉雅的各项数据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在具体数据方面,到2021年底,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达到2.7亿,其中移动端1.2亿,与互联网巨头TME成为市场中仅有的月活过亿的长音频平台,物联网等开放平台1.5亿。在1.2亿移动端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达到1500万,比上一年增长了48%,而且其中有66%是每月自动续费或者按年付费的用户。

订阅+广告+直播,传统模式难正循环

按照互联网行业过往熟悉的模式,在线音频的江湖格局已经没有更多悬念,喜马拉雅的雪球应该会越滚越大,坐收规模效应带来的红利。但随着外部环境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急转直下,喜马拉雅比以往面临更紧迫的压力,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正循环。

音频平台的商业模式很简单,收支两侧,一侧是获取新用户的成本,留下用户的成本,以及各种运营支撑的成本;收入侧,主要是订阅收入,广告收入,直播收入,以及其它衍生收入。

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喜马拉雅的运作模式(来源:招股书)

但喜马拉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到顶,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远超过几年前,而用户付费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跟不上获客成本的增加。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费用的营收占比分别为45.2%、41.9%和44.9%,也就是说,每收入10元,就有4.5元要花在营销获客上。2021年,相关开支较2020年增加54%,而同期月活用户较2020年同比只增长了24%。喜马拉雅在2021年投入了更多的钱,用户规模却并没有获得理想速度的增长。

德勤最近发布的一份全球研究报告显示,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来说,面对海量的各种形态的娱乐内容供应,他们已经非常娴熟于如何使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价值的娱乐体验。当流媒体平台没有优质内容更新的时候,他们就不付钱订阅;反过来,只有平台打折或者上了爆款内容时,他们才会付钱订阅。

这种心态在音频领域同样存在。这意味着,即便花了高昂成本把用户吸引来,为了留下他们,让他们持续付费,喜马拉雅不得不花更多成本,做更多优质的内容,否则他们就会迅速离开,或者不再付费。

从数据看,2019年到2021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的人均收入贡献分别为529元、404元、393元,逐年下降。在每月平均每个付费用户收入中,会员订阅由11.6元降到10.8元再到11.2元,付费主力的会员用户「造血」能力并不稳定。原有的亏钱来获取用户,再引导用户付费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成立了。

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数据来源:招股书;制图:新声Pro

目前来看,喜马拉雅还没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种困局。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在谈及未来战略时,仍然围绕做出更多的优质内容,如「与更多头部网络文学平台及出版商建立合作关系」,「把更多热门IP制作为有声内容」等等。总体而言,都是在原有打法上的延续,很难在根本上扭转局势。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喜马拉雅在描绘音频付费收入前景时,指出国内长视频会员付费率约30%,而在线音频仅12.7%,因此音频付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问题是,即便付费率提升到30%又如何呢?以爱奇艺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现在还在亏损的泥沼中挣扎前行。

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喜马拉雅的资金压力比以往更加明显。截至2022年2月28日,喜马拉雅账面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理财产品等,加起来一共不到9亿元;另外还有商业银行的13.57亿元授信额度。而其2021年的经营亏损,就高达16.7亿元,而且在其现金等价物中,还有7.54亿元是会员的预付款。

在会员付费收入增长难以实现正循环的大背景下,喜马拉雅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开源节流。例如,延长供应商的账期,这是它明确提出的未来战略之一。2021年,喜马拉雅给渠道推广供应商的付款账期相比2020年延长了约2倍;根据它的说明,2022年,还将比2021年再延长2倍。

在开源方面,喜马拉雅试图通过更强大的AI技术提高广告效率,增加广告收入。但是一方面广告收入和会员付费收入在相当程度是互斥的。另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喜马拉雅的广告收入想进一步高额增长,困难程度可以想象。

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在谈及如何保障未来营运资金充足时,除了设法提升用户付费、广告、直播等收入、压缩营销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之外,还着重提及其强大的融资能力。然而,大环境与资本活跃的过去几年,已经截然不同。

需要重新找到健康的模式

2021年初,当珠宝巨头周大福旗下的投资主体Medai Star International决定向喜马拉雅提供2000万美元融资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43亿美元的投后估值太高。毕竟,之前一年美股和港股都持续上涨。就在2021年2月1日,美股上市的荔枝FM股价达到历史新高,每股16.75美元,市值接近10亿美元。无论用户规模、收入都相当于荔枝3倍的喜马拉雅,作为行业龙头,自然有机会享受更高的溢价。

喜马拉雅的招股书里,装满了内容行业的喧闹和忧伤

喜马拉雅11次融资概况(来源:招股书;整理:新声Pro)

然而,形势迅速急转直下。内外部各种环境的接连恶化,令美股尤其中概股跌跌不休,到今年3月29日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时,荔枝每股收报1.76美元,比高点几乎跌去90%。

很难说是谁犯了什么错。毕竟过去一年的风云变幻,无论是内容行业,还是教育等更大范围的互联网行业整顿;无论中美关系的张力在资本市场掀起的巨浪,还是国际环境的波诡云谲,乃至疫情的再次反复,各种接踵而至的黑天鹅几乎超出最谨慎的人的想象。

对喜马拉雅乃至整个内容行业,过多谈论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没有意义:昨日之日已不可留。大家都必须接受既成的事实,甚至未来环境可能会更恶化。从业者们能做的,就是适应新的环境,熬过艰难的时期,才能寻找新的增长。

事实上,喜马拉雅也提出了一些新方向,诸如提升研发能力,通过AI分析与大数据技术加深护城河壁垒;继续扩大在线音频内容触点及分发渠道,进入更多物联网场景及第三方应用;播客与直播服务整合,提高直播主播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等等。

客观来说,这些都很难根本性改变它面临的困局。实际上,当下的时点,无论喜马拉雅这样的音频平台,爱奇艺、B站这样的长视频平台,还是其它内容公司,没有人手捧现成可行的增长方案。但有一些是确定的:烧钱换增长、大水漫灌的时代过去了,过往喧闹和虚假繁荣的时代也过去了。

接下来,大家都需要躬下身,各自埋头降本增效,在产品吸引力、技术应用、组织效能、生产效能、精细化运营、多元变现、开源节流等方面,不断提升。

这个过程当中,会有阵痛,会有沮丧。但最终,内容产业会找到对用户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扎实路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