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融媒工作室矩阵从“零星破局”迈向“整体跃进”
【慧聪广电网】作为15个“2022 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之一,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从2019年底开始探索融媒工作室机制,并将其列为中心“一把手工程”。
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在10档电视新闻栏目实现安全播出和完成收视率考核的同时,新媒体工作室矩阵也扩大到24个,全网总粉丝数突破5700多万,打造了2个“千万+”媒体大号、8个“百万+”媒体号,每周总发稿数稳定在4000多条,每周平均浏览量20亿,为台创收逾6000万元。
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兼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副主任、触电新闻总编辑郑敏璇表示,未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融媒工作室矩阵”将从“零星破局”迈向“整体跃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立内容资源共享、技术共融、传播渠道互通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推进各垂类工作室间开放合作,共享联动,嵌入政务及产业链条,助力广东台融合化的事业产业协同发展;迭代融媒工作室评价体系,强化新闻融合网络传播效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评价考核机制。
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兼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副主任、触电新闻总编辑 郑敏璇
将融媒工作室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破冰“新闻+”
「广电独家」:作为15个“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之一,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融媒工作室矩阵”总结出哪些经验?
郑敏璇:电视融媒中心从2019年底开始探索融媒工作室机制,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负责的10档电视新闻栏目在实现安全播出和完成收视率考核的同时,新媒体工作室矩阵也扩大到24个,全网总粉丝数突破5700多万,打造了2个“千万+”媒体大号、8个“百万+”媒体号,每周总发稿数稳定在4000多条,每周平均浏览量20亿,为台创收逾6000万元。
融媒工作室矩阵在推进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生产流程的壁垒、栏目间的壁垒、大小屏的壁垒,加速推进融媒转型进程,也真正展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魅力。
近3年我们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复盘再优化,也摸索出一些创新做法。
一是融媒改革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电视融媒中心将融媒工作室改革列为中心“一把手工程”,并成立融媒统筹部作为工作室的服务中台,协助摸索体制机制的建立,为工作室提供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二是打好制度的底子,全方位做好保障。
电视融媒中心从绩效总盘子里划拨出一笔经费,为每个工作室主理人每月作增量绩效。
在办公场地极度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划拨出专门的场地和办公设备,钱不多,场地不大,但是姿态明确:“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的融媒改革号角正式吹响了。
三是与台内子公司触电传媒深度合作,实现广东台和触电传媒人才的齿轮状匹配。
在此过程中,我们帮助主理人构建工作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维度,并从探寻媒体的价值出发,逐步搭建起多种“新闻+”的业务模式,如“新闻+政务”“新闻+服务”“新闻+智库”等。
四是注重新型人才的培养。媒体融合重点在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
「广电独家」:在融媒体工作室改革道路上,你们主要克服了哪些困难?
郑敏璇:融媒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是我们必须要啃下几根硬骨头:
第一,换脑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在摸底谈话寻找工作室主理人的时候,大家表现出来的多是想干,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比如大小屏兼顾的问题出现的频次就特别高。
推进融媒改革的同时,大屏的“安全播出”和“收视率考核”是红线,得守住。
推进新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守住老业务,对差错“零容忍”,这应该也是各台新闻同行们在融媒改革中几乎都会提到的难题。
第二,机制问题。
电视融媒中心是我台自有新媒体平台触电新闻客户端的供稿大户,但在增量不增绩效的情况下,如何去说服电视融媒中心500多号人愿意加几倍的工作量,“先网后台”生产融媒产品?
第三,“新闻+”时代来了,如何带领中心500多号员工从埋头做电视新闻的传统媒体人转型为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和“新闻+”业务能力的全媒体人?
第四,人才问题。
在选择融媒改革路径时,摆在面前最迫切的是融合人才问题。在广电内部,人员老化、岗位设置僵化、人才标准固化、排资论辈典型化等不能适应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求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掌握着优质资源的老员工转型转不动。
带着这样的思考和使命,我们以融媒工作室矩阵为突破口开启融媒改革,寻找融媒改革的突击队和尖刀兵,探索可复制和推广的融媒改革经验,寄望融媒工作室能形成头雁效应。
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工作室模式,打破排资论辈,不拘一格选人才,重新定义人才的标准,选拔和培养善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人员。
工作室是中心的“一把手工程”,创新团队灵活作战,集中优势资源充分释放活力。
我们内部把融媒工作室改革称为破冰“新闻+”。
触电传媒与融媒工作室做齿轮状结合
「广电独家」:2019年,广东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触电新闻App从电视新闻中心(现电视融媒中心)独立出来公司化运作。电视融媒中心“融媒工作室矩阵”采取怎样的运作机制?有哪些创新做法?
郑敏璇:“触电新闻”项目是从电视融媒中心内部孵化出来的,独立公司化运作以来,已成为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说明这一步改革具有可示范性作用。
也可看到,作为孵化触电新闻客户端的部门,电视新闻中心天然具有改革创新的基因和自我革命的勇气,继孵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触电新闻App之后,在寻求进一步的媒体融合创新路径上保持不断探索的初心。
触电新闻从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独立出来进行公司化运作后,并不是和台里脱离了关系,相反,是另一种共生。
触电新闻的新媒体技术开发、平台运营、全案服务能力与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的工作室在内容生产、导向把关、政务资源等方面作齿轮状结合,优势互补。这种齿轮状结合的战略,在实战中有着很强的实用性。
比如,电视融媒中心党委成立融媒体工作室领导小组,在二级部融媒统筹部搭建服务中台,联动中心各二级部,为工作室的内容生产、技术设备、政务运营提供前、中、后期全方位服务,同时与触电传媒深度合作,给予融媒运营人员支持,由触电传媒为各工作室派遣3名新媒体编辑和运营人员;同时,触电传媒集合资源、技术等多个团队,给予各方面支持,助力工作室打造品牌形象,使其IP更具市场价值和辨识度。
一年来,电视融媒中心的原创发稿量、点击率、单条爆款量、直播观看量,触电号指数,均位于触电新闻App站内排名前列,为客户端的内容建设营造了极佳的原创生产带动力。
同时,一批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通过触电新闻分发至全网,也打开了触电新闻App在全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广电独家」:请您介绍一下当前融媒工作室取得的成效,以及经营创收等情况。
郑敏璇:按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原则,工作室融媒矩阵构建主要分为3类。
第一类是垂直类工作室,即个人原创类工作室,主理人多为经验丰富的跑线记者,对负责的条线有敏锐动察和丰富资源。
例如,袁媛教育工作室精准对接广东教育资源,达峰文旅工作室对接文旅资源。这类工作室数量最多,主要任务除了打造垂类精品和评论类IP,还肩负探索垂类产业生态建设。
袁媛教育工作室和广东省教育厅、华南师范大学联动的《广东“双减”政策成效评估报告》,超过810万学生和家长参与,大数据加持的该报告被作为广东制定第二阶段“双减”计划的主要社情依据。
曾小强工作室以观点输出和知识生产为己任,截至目前,全网粉丝超900万,平均每天产出1.5条快评视频作品,爆款频出,多条全网播放过亿,粉丝黏性强,也成为我台MCN机构特别垂青的IP。
第二类是服务类工作室,重在解决融媒生产公共需求问题,让新闻产品更适应融媒时代观赏体验,孵化出很多会视频制作、航拍、懂大数据的人才。
如耿澈视频工作室提供高质量航拍、地拍、配乐、后期剪辑等服务,培养出“特效老法师”“超级飞手”等十多位人才。这些人有的进入其他工作室,有效地解决视频方面的短板。有的人留下,通过工作室承接新闻大片和精品汇报片,每年为台创收2000余万元。
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深耕技术创新,提供全套专业直播、采录技术服务,为融媒中心的新媒体直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举个例子,2020年在报道广州新冠肺炎疫情时,健康工作室的跑口记者抓到机会独家专访了钟南山,但这位跑口记者都快退休了,做新媒体产品显得有些吃力,怎么办?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服务类的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和视频工作室来作技术支撑。
这位跑口记者一边采访钟南山,融媒技术创新应用工作室的同事一边将素材通过5G同步回传到台里,视频工作室的编辑同步制作这条独家访谈,然后通过“广东台触电新闻”这个全网的矩阵号移动优先发布,点击量达到3.1个亿。
第三类是平台类工作室,承担起打造千万大号以及传播矩阵的重任,以电视融媒中心旗下各大新闻栏目为IP,将它们在大屏端的影响力延伸到小屏。
中心8个“百万+”媒体号中,有6个出自该大类工作室。
《今日关注》作为广东台王牌民生新闻栏目,其融媒矩阵工作室开设的官方抖音号粉丝数已有2060万,是广东省唯一一个粉丝数超2000万的媒体大号,在广东省政务媒体号中稳居榜首,“亿+”浏览量的作品多为该工作室生产。
广东新闻联播融媒矩阵工作室主攻新闻大片及头条,作为省委省政府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打造联播在新媒体端的影响力。
从“零星破局”迈向“整体跃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广电独家」:融媒工作室如何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核心动力是什么?
郑敏璇:融媒体工作室这条“快船”要走得又快又稳,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必须打好“制度底子”,制定并执行好适合工作室制度。
广东台电视融媒中心现行的工作室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保护机制和一个激励机制。
一是创业保护,给予工作室3年的保护期,保护期内提供场地、设备和创业资金支持。
二是退出保护,允许优秀人才改革试错,工作室运营不成功可以退出,人员重新安置,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是激励机制,我们对于工作室主理人在一定时间内不设硬性的KPI考核,用孵化期来代替,看一看工作室能孵化出什么成果,同时帮助主理人构建工作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思考维度。
四是与台内子公司触电传媒深度合作,给予新媒体运营人员支持。
在这些明确的制度下,很多加入工作室的骨干经过历练后,可以独当一面,成为各个核心业务团队的负责人。
「广电独家」:下一步,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及“融媒工作室矩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有何具体规划?
郑敏璇:经过近3年的实践和摸索,电视融媒中心的融媒改革稳步推进,各环节存在的梗阻正在融通,中心的融媒矩阵工作室搭建和建设也将继续朝着深度融合方向发展。
融媒工作室矩阵将从“零星破局”迈向“整体跃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立内容资源共享、技术共融、传播渠道互通的全媒体传播生态;推进各垂类工作室间开放合作,共享联动,嵌入政务及产业链条,助力广东台融合化的事业产业协同发展;迭代融媒工作室评价体系,强化新闻融合网络传播效果;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评价考核机制。
接下来,中心的融媒矩阵工作室改革将从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作室联动、大小屏融合。
打通这20多个工作室内容团队壁垒,大小屏壁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全链路资源配合,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坚持先网后台,实现传播最大化、影响最大化。
二是进一步优化融媒工作室矩阵的覆盖面。
目前三大类24个工作室已经基本实现了融媒矩阵号的搭建和联动生态,但工作室原创内容的覆盖还有待往更广、更深的方向优化。
未来,中心还将继续鼓励更多成熟的团队开设工作室,完善内容矩阵,抢占内容风口,创新内容赛道,在更多与人民群众生活深链接的领域开疆拓土,如体育、文化、家居、健康等方面,生产广大人民群众爱看的文化产品。
三是进一步优化从业人员年龄和技能。
传统媒体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结构偏老龄化问题,我们中心同样不能幸免。
接下来,融媒矩阵工作室把培养“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对内选才挖存量,向外引才拓增量,依托中心20多个融媒体工作室团队“传帮带”实战练兵,梯队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