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初步形成“对内抱成团、对外一张牌、全市一盘棋”的全媒体融合新格局

慧聪广电网 2023-05-24 09:26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慧聪广电网】2022年9月,江西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和赣州市文化传媒集团组建成立。赣州市融媒体中心以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的优良传统,加快推进报、台、网、微、端等市属媒体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强化技术引领、资源共享,突出融合发展、多元传播,因地制宜,破“界”融合,实现从“相加”“相融”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初步形成“对内抱成团、对外一张牌、全市一盘棋”的全媒体融合新格局。

创新直播模式,深化新闻融合传播

创新直播模式。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创新实施跨区域联动直播新模式,达到“1+1+1”大于N的效果。备受瞩目的赣深高铁通车运营,赣州牵头组织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沿线城市进行长达四小时的“赣深高铁一线牵 老区湾区心连心”全媒体直播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中国之声、广东广播电视台等同步直播,“赣深高铁”、“赣州”一度成为大湾区网络热词。据统计,赣深高铁开通相关视频总点击量超过4亿。短视频《赣深高铁正式发车》点击量达500万+,12次登上抖音热榜。2022年清明节,由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全程提供视频信号的于都县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仪式直播活动在中心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央视新闻客户端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45万+,央视《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等栏目滚动播出的视频新闻点击量超5亿。 

做强视频优势。精心策划一批质量高、传播力强、影响力大的原创融媒体产品,做到每月有亮点,每季有精品。2022年5月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短视频;2022年6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推出特别策划《老百姓的笑脸》,举办“短视频中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主题抖音PK大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策划推出《喜迎二十大|在赣州,你可以这样过一天!》《奋斗者 正青春|小木匠,也有大作为》等系列短视频;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策划《老赣州的端午》《中秋|明月照家国》等短视频,广受好评点赞。 

打造移动端传媒舰队。作为全国地市媒体深度融合试点单位,按照内容生产、平台支撑、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格局,聚合资源,内建平台,外聚生态,走出了一条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新路。横向联通市直资源,100余个市直单位入驻“赣南红”,将全市党务、政务、服务等资源高度汇聚在市级融媒体平台;纵向打通县域融媒资源,2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电视、广播、图文资讯全部进驻“赣南红”,在移动互联网主战场建起“传媒舰队”。

打造全媒体矩阵,壮大融媒生态圈

打造全媒体矩阵。赣州市融媒体中心现拥有“一报两台一端一网多平台”全媒体矩阵。“一报”即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日发行量9万份;“两台”即赣州电视台和赣州人民广播电台,有3个电视频道和3个广播频率;“一端”即“赣南红”客户端,为媒体融合的“拳头”产品,上线半年多用户突破280万;“一网”即赣州门户网站客家新闻网;“多平台”,即赣州发布、“学习强国”赣州学习平台、赣州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问政赣州”网络问政平台,以及赣州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快手号、头条号等,矩阵粉丝量超两千万。 

建设“传播大脑”。在原赣南日报社、赣州广播电视台两家媒体“中央厨房”“二合一”基础上,建设全市融媒指挥调度“传播大脑”,强化“指挥调度、智能生产、精准传播、数据评效”功能,突出追踪AI智能、用户画像分析等最新技术成果,实现从注重媒体生产到推进媒体融合传播全流程、全过程传播体系建设的转变。 

 壮大融媒生态圈。建立上下贯通、共联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通与省融媒体中心、辖区20个县(市、区)融媒体中心联系,建立“云上赣州”融媒体共建共享战略联盟(CMCA),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赣南红”客户端接入全市医疗、教育、住房、交通、文旅、城市管理等民生信息服务,强化文明实践、网络问政、党建等政务服务功能;同时,与深圳、东莞、惠州、河源等大湾区城市媒体签订新闻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实现跨区域业务联动、媒体互访、资源共享,壮大了“上联下延,共同发声”的融媒体生态圈。

突出“内容为王”,强化“移动优先”

突出“内容为王”。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中心工作,从“国之大者”中找方向、从省之大计中找坐标、从民之所望中找落点,主动设置议题,精心组织报道,用心用情用力制作有品质、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打造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优质内容,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常态化开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振兴发展十周年 干就赣好新征程》等专栏,充分运用短视频、H5、公益海报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南的生动实践、苏区振兴发展十年来的深刻变化和巨大成就。 

突出“移动优先”。对标大湾区和央媒,重塑“策、采、编、发”生产流程,重点打造以“赣南红”客户端为龙头,“学习强国”赣州学习平台、“赣州发布”“赣州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为重点,其他第三方平台为补充的移动传播矩阵。如今,赣州融媒体传播平台已实现资讯24 小时即时推送、更新、滚动播报,全媒体产品第一时间在客户端推送,网站、微信、微博、电视和报纸等平台各具特点随后编发刊播。 

 突出聚合效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新闻生产理念、采编机制、表达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变革,重点打造视听交互一体、适合移动传播和社交传播的新闻产品。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三周年之际,通过图文、视频、动画等形式精心制作了《总书记,赣州向您报告》《幸福写在笑脸上》《富小硒的成长记》《赣南的歌,唱给总书记听》等产品,展现了赣州发生的喜人变化及老区人民感恩奋进再出发的豪情壮志,迅速掀起网络传播热潮。 

采编与经营两分开,“事业+产业”并驾齐驱

按照采编与经营两分开、“事业+产业”并驾齐驱的思路,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大力实施“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战略,持续增强“造血”功能,2022年广播电视经营创收增加4.79%,报纸等相关产业经营创收增加19.89%。

深耕“政务”服务。整合政务发布平台、舆论问政平台等功能模块,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以优质的内容提高阅读量、点击量。借助大数据、5G技术,探索纸质媒体与文化传媒产业连接,广电媒体与网络平台、社交平台等对接,数字媒体与社会生活应用融合,开展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开发出便民查询、交通出行、智慧社区等便民服务产品,融通市本级新闻发布厅,融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智慧章贡等政务平台,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成为“指尖上的服务窗口”。 

拓展“商务”产业。积极探索“事业+产业”发展路径,依托赣州红色资源做大做强产业线,打响赣州文化IP,拓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出版印刷、广告会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专题片制作、影视剧创作等文化传媒产业链条,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发挥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寻乌)的阵地作用,吸引中央、省级媒体数字传媒资源入驻寻乌,设立传媒科技公司,建设中国数字传媒产业园或经济产业园。 

 拓宽“思路”增收。创新经营机制,连接赣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为开展智慧党建、乡村振兴、智慧社区、文化文旅等线上线下活动提供支持;探索多元经营,开展电商直播,做大做强活动经济,实现小活动日日有、大活动周周有,形成主业突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相继举办了“爱的深呼吸——万朵鲜花致敬抗疫英雄”、赣州学习强国知识大赛、红色故事讲解大赛、赣州首届红色教育培训精品课程大赛、赣州春晚等一大批叫好也叫座的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破“界”融合,创新体制机制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因地制宜,破“界”融合,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从“相加”“相融”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顶层设计,高位推进。赣州市委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成立市级媒体深度融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中心+公司”的改革模式,明确了五大类32项改革任务,搭建起市直媒体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 

机构整合,人聚业合。2022年9月,组建赣州市融媒体中心和赣州市文化传媒集团,保留赣南日报社刊号、赣州广播电视台呼号。内设机构由原来的67个整合成40个,减幅40%以上,实现了机构“瘦身”、流程再造、人员“松绑”、传播提速,促进体制机制更活、采编效率更高、发展后劲更强。 

机制创新,全面转型。强化内容创新,突出内容为王,及时奖励生产优质内容、爆款作品、创新产品;打破传统媒体考核模式,建立以流量、时效、创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社会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良性流动,引导采编人员向全媒体记者转型;激发人才活力,探索创建“刘芳工作室”“精品创作中心”“精品创作中心二部”等新业态。

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全媒体技术平台

搭建“传播大脑”技术平台。按照“一中心、二平台、三系统、云布局”的技术规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4K、VR等新技术,搭建起全媒体技术平台。

组建融媒“大稿池”。对内实现赣南红客户端与报、台、网、端等系统的横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用户入驻、数据抓取等方式融通市直驻市各部门的媒体宣传矩阵,对外链接融入大湾区各市媒体平台,通过组建融媒“大稿池”,畅通中央各大媒体、互联网各头部流量媒体外宣分发渠道,实现跨媒大融合。 

建立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传播体系。具备了大数据推送、选题报送、稿件采编、视音频制作、多平台分发、网络直播、智能化生产、在线非编、媒资管理、宣传管理、指挥调度、舆情监控、通联协作、传播分析、大屏展示等功能,居全省地级市融媒平台前列。(赣州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