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台长王仁海深入解读: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到文化节目品牌的塑造
王仁海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高级编辑
【慧聪广电网】“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方向引领、目标设定和路径规划。河南广播电视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日文化元素,汲古润今,筑梦繁华,运用“文化+艺术”“科技+思想”的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2021季到2022季、2023季,这一系列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的节目,实现了历史故事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深情拥抱。在“节日文化”影像表达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之后,向下扎根,向上成林,拓展塑造出“中国节气”“中国发明”“中国神话”等多品牌文化节目矩阵,实现了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节日与节日文化之美的历史演进
作为一种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节日的起源是人们为适应生产需要和情感抚慰而在漫长的时光中以共同的力量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民俗文化。经过人类文明的淘沥,在目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基本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七大节日。这些充满浓郁原始信仰的节日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的根和魂。
追寻节日的肇始,可以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显著的印记。《春秋命历序》中说:“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从天干地支到春夏秋冬,再到节日形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从农业耕作而来。在日升月落、四季更迭的变化中,人们怀着朴素的“敬天道而事之”心态,从节气出发进行耕种收获,逐渐积淀下内涵丰富的节日记忆及节日文化。因此,我国节日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萌芽,汉魏时期基本定型,隋唐以后较长时期保持着繁荣的态势。
当节日有了文化意味,便成为人类文化的产物与意境的承载者。后蜀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开启了中国人对春节的场景设计与美好期待。春节前夕写对联、贴对联,已经成为中国人及中华文化圈代代相传的习俗,并延及到婚庆、生日等盛典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曾诞生过许多节日,有的一路走来,留存至今;有的半路“改道”,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走失”,成为仅能想象的曾经。而这个过程,其实也体现了古人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持续性发展。
传统节日是时间的重要节点,节日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情感意象和文化理念被历代文化学者歌咏、颂扬和裁剪。影像技术被引入中国后,节日及节日文化在形象表达和内容再造中,成为极为重要的章节。从先期的零星点缀、片段环节,如电影《白毛女》中,春节前父亲给喜儿买红头绳,到后来的如《天仙配》《屈原》《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剧,节日已经成为故事讲述、文化传播中兼具视觉性、审美化、新样态的表达元素,既有浪漫的想象,也有朴实的教育,更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这种表达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根基和文艺创新的宝藏资源。“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将中华民族的特殊记忆通过艺术想象和具象表达,从春节到重阳,打开了传统文化之美,关联起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视觉谱系。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影像表达的审美递进
从古到今,对美的表达与欣赏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生产制播过程中,有着清晰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交会融合,而且这种创造、创新生成的情感拓展和审美递进,在更高程度、更高界面上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新闻观、美学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蕴含着悠久历史的节日与节日文化相结合,是一条从历史深处来,向美好生活去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征途和新时代的文以载道正途。
早在2008年中国电视50年时,胡智锋教授就提出了电视文艺作品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递进演化的概念。这个概念用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创新上也是非常适当的。从2021年的“当潮不让·你好·牛”河南春晚到之后的“奇妙游”系列,再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到2022季、2023季,整体的多系列节目演变体现出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即从坚持导向、彰显精品的“宣传品”,到艺术性丰富、个性化独特的“作品”,再到探索性特点洋溢、系列化特征明显的“产品”,而这些“宣传品+作品+产品”的样态共同构建成的艺术品,在以青春感、年轻态、网络化阐释节日与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延展了其审美空间和表达边界。
1.形态:从序列化到系列化的传播实现了体量与质量的结合。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寄托和审美修养的象征,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智慧思想和文化力量,凝聚了中国人对于社会自然、宇宙洪荒、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思考,是整个民族的情感寄托。2021年的河南春晚“当潮不让·你好·牛”作为“中国节日”系列的首档节目,从名称上看就显得很“飒爽”“新姿”,开场节目“世界吹来华夏风”以全新的、宏大的主题对春节进行了赞美。在庆祝与颂扬间有意识地实现了对大家习以为常的节日的范式转化,作为一种打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式,“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于2021年按照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样的节日顺序,以“奇妙游”这种大胆新颖的节目架构递进式地实现了节目的序列化。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清新、清奇视觉下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影像表达和时代塑造。
凭借一个个节目和一期期“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季开创了文化类节目的新样态、新形态,完成了从语言中、文字间、画图里的描述、感受向可及可感、共情共鸣的演化,形成了人们在节日生活之上对节日的思想化、理想化认知。由此,引领了国风国潮,实现了品效双优,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电视星光奖。突破概念的制约和成功的束缚,从2022年开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向“新”而行、向“高”而攀。目前,2022季的制作播出顺利完成。2023季已经实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节目的“开门红”。从节目的“个”到每个节日节目的“期”,再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年度的“季”,在融合传播中以序列化、系列化的形态形成了高质量、大体量的内容生产样本。
2.主题:从展现“节日之美”到彰显节日文化的递进。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表达的过程中,要将“历史之美”和“时代创新”结合起来,用主题和内容的相得益彰,实现节日文化中国式影像书写的新意境。深受黄河文化浸染的河南广播电视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用创意引领、科技赋能的创新表达。“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1、2022两季14期节目,通过技术上的融合传播和对外的国际化传播,获得了超过600亿的网上浏览量,《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节目火爆出圈,成为具有鲜明河南广电特色、中原文化特性的文化IP,在海内外引发普遍关注。这是节日文化与影像表达互为促进、双向奔赴的印证。
节日作为一代代劳动人民从生产劳作、耕耘收获、饮食起居等现实空间中萌生的一种诗意化、理想化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是通过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来进行传播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用影像刷新人类共同记忆的前提下,通过叙事、抒情、想象等表现手段,呈现与再现之间,给人们的节日记忆予以唤醒和“上新”。节日与节日文化在影像化、媒介化之后,以生动、具体、可感知的主题和样态成为全新的现象级文化节目。
在漫长的文化演进中,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延展,大多也与农事季节有关。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亲近自然,感受变迁。“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我”的元宵》《春好近清明》《墨舞中秋帖》《登高抒怀》等与节日密切相关的节目,在突出主题——具有文化和情感双重意义的节日的前提下,不仅从视觉上进行了还原,而且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适度创新,让中国精神、人民意愿、时代风采等宏观话题、宏大叙事在细微、细致中得到彰显。当今人们常说“家国情怀”,家是节日文化的原点,从家庭出发、从故乡前行,我们都在拓展自己的文化视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立足节日,将平凡、平常的生活细节,通过影像呈现和艺术加持,寻常故事被赋予了“烟火气”之上的“诗意感”。
3.情感:从静观其“新”到热眼期盼的升腾。由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故事蓝本和内容源头都是来自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流传,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就显得非常重要。系列节目的第一场节目——2021年河南春晚“当潮不让·你好·牛”,从河南的历史文化、抗疫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展示“黄河文化”,并以“潮”的表达方式,突出展现2020年河南令人骄傲自豪的“牛人”“牛事”“牛精神”。这种植根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的新方式,有意无意间将中国故事凝结成了人类故事,向全世界展示了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
之后的节目在“网剧+网综”的形式下,以情感的滋养和情怀的晕染,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艺术等多领域的微观视角和情感场景切入节日文化之美。在这个过程中,节日与节日文化实现了从“已知”到“可感”,从“熟知”到“可视”的跨越与交会。通过节目传导出的情感要素,人们在感激天地自然赐予生活美好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敬畏天地。每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由春晚作为“龙头”牵引,后面接续推出6场“奇妙游”节目。这种近乎“舞龙”式的长线条、大体量的节目列阵,对观众网友的情感倾注完全是节日文化之上的新体验。
从初期的偶然相见到进一步的静观其“新”,再到后来的充满期待。“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次第花开的集锦式拼盘节目,一次次打破观众的审美界限和情感期待,加之网络的互动和信息的多元传递,许许多多的观众都成为描摹节日文化之美的丹青妙手,对节目生产提建议、谈想法,产生了从议论纷纷到纷纷参与的嬗变。
生活需要仪式感,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仪式感表达着中国人对人及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从仪式感诞生出的节日及节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从。影像化表达和呈现之后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更多的人在其中找寻到自己情感的记忆点、传播点,进而与其产生心灵共鸣。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从为生活增添趣味和价值着眼着力,力求让节日变得更加庄重、富有意义。由此,大胆在多期“奇妙游”节目的结尾处以醒目的“未完待续”作为结束。这种情感与情绪的“期待”,背后是公众的热切期盼,是节日文化影像表达仪式感之后的情感升腾。
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到文化节目品牌的塑造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河南宛如一座天然的中华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商周时代的殷墟遗址,到黄河岸边的郑州、洛阳、开封这三座古都,河南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黄河故事和中原文化绘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画卷。
书写文化底蕴,诠释文明华彩。近年来,河南卫视确立了“文化中国”的定位。文化已经成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奋进的力量源泉和诗意底色。“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垫高台阶的情况下,对节日及节日文化“反复刷新”,带给了观众网友全新的精神体验与文化调性,形成了新形态、新表达、新传播框架下的文化品牌节目和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为代表的文化IP,并由此衍生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唐宫文创。
在中华文化节目传播的新境界、新层面上,如何实现其持续进化,攀登新的高峰,是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河南广播电视台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广电创新实践的目标出发,确立了“双平台、多品牌、强保障”的发展思路。其中,“多品牌”就是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传播的条件下,进一步利用资源禀赋,实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升级提档,提质增效,持续让文化产品出新上新。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和灵动的触角,心怀国之大者、民之盼者,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诗意色彩,打造“中国节气”“中国发明”“中国神话”等系列化文化品牌节目。2023年“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首期节目春节晚会和元宵奇妙游,持续了以往的高品质,已经收获500亿的播放量。
倘若文艺是灯,它不为映照自我,而是要回到人民中间,以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汇聚更多光亮,从而照耀更为广阔的人民生活,照彻前行的道路。文化也有故事,故事也是文化。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到“多品牌”文化节目群,河南广播电视台立足于新锐化的表达和开创性的尝试,对节日文化进行了“唤醒”,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焕然一新的景象,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人的生活真正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在传播上,积极拓展海外平台,进行国内和海外多通道传播,实现节目创作与传播效果的自我超越。以文化节目传播带来的影响力,重温中华文明闪耀时刻,绽放民族文化的高光,构筑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激发和唤醒源自民众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价值认同感、自信自豪感和幸福获得感。
结 语
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弘扬包括节日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民族情感象征,挖掘其人文情怀理念,需要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南广播电视台的节日文化影像表达与文化节目品牌塑造,以平凡见繁华,以细微见精神,拉近了节日与生活、文化与时代的距离,在认知与认同中,凝结起中国人共同的生活记忆和时代情感,在满足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在精神文明和思想建设上的美好需求的同时,也开创性地蹚出了省级广播电视媒体以人民立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