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将加快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

慧聪广电网 2023-09-06 10:39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慧聪广电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指示精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连续五年评选推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先进案例,以发挥示范先导作用,推动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纵深推进。近日,广电总局发布2023年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终评评审结果,共评选出10家先导单位、15个典型案例、15个成长项目。

北京广播电视融媒体中心致力于构建与首都地位、时代发展、群众需求相匹配的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建立“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的全链条内容传播体系,“数字媒体+智慧城市运营”的精准化用户服务体系,“产媒融合+多元经营”的科技化产业平台体系,打造“连接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为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案。

第一,充分发挥“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和运营”所形成的供给侧改革能力,构筑可感可触的主流价值传播新格局。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内容供给创新成为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紧迫课题。北京台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强化大小屏融合。出台融合机制,新媒体考核占比50%以上;每年设立千万元融合资金,将奖励直接发放到团队和个人;在移动端设立10个垂类频道,供稿量环比提升56%,稿件访问量增长3.6倍。

二是强化内容供给的精准度、契合度。在首页首屏开设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专题专栏近百个,多个话题阅读量破亿。

北京台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将加快建设首都新型主流媒体

三是以优质内容构筑流量高地。持续探索内容全要素的连接融合,以广电品质做保障,从单纯的内容生产向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一体化推进,重点打造了系列品牌IP和账号。仅“北京时间”旗下官方端外账号就达到70余个,“时间直播”累计直播超7558场次,全网观看量近11.27亿次,粉丝量达3000万;“时间视频”两年阅读量183亿,年阅读量90亿,在国家广电总局“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推选中获评“新闻品牌”。

四是让主流价值可感可触。统筹承接“纪念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不仅调动优秀的广电制作团队打造了一台动人的主题晚会,还以“卫视/网络平台联动直播+互动话题有序引导+中外媒体破圈推广”的全媒体宣传全案,赢得全网1.17亿次的话题阅读,6次登上热搜榜。策划运营的《那年冬天我们一起走过》MV在后续形成二次传播,上线当天播放量超过千万。这种“品质内容+互联网技术+事件运营+舆论引导”的叠加驱动模式,让北京广电焕发全新价值。

五是强化舆论引导优势。联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起打造的《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直播活动》以“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和内容运营”,被其他媒体称为演出直播的天花板,延伸出的短视频产品也被广泛转载,全网播放量破亿。充沛的内容储备和技术手段,让北京广电面对热点事件构筑了主流声音新高地,让好声音变成强声音。

第二,跨出媒体做媒体,运用新媒体运营所获得的平台能力,拓展媒体主业之外的服务能力——“新闻+政务+服务”。

竞争态势瞬息万变,问题的核心已经不是提升生产效率,而是解决分配效率,北京广播电视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服务能力”拓展了四个层面的联结。

一是自我联结。集中力量打造以“北京云融媒体省级技术平台”为融合枢纽,“北京时间”和“听听FM”为两翼,以垂类客户端及产品和多个平台账号矩阵为助力的“1+2+4+N”融合发展新格局,以此实现当下媒体融合的目标:在凿实宣传主业的基础上,连接千家万户和千行百业,参与社会和城市治理。

二是社会联结。打通北京12345市民热线数据平台,推出北京市首家视频接诉媒体项目——北京时间接诉即办融合应用,以“新闻+政务+服务”为核心驱动,开创主流新媒体平台政务服务新模式,通过手机端7×24小时掌上服务,让市民“有诉能提交”,让政府“接诉即办理”;通过北京台大小屏采编力量协同跟进,推动问题解决,致力于未诉先办,为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提供了互联网时代解决新方案,项目获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一等奖。

三是跨域联结。携手天津“津云”和河北“冀云”,联合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暖城记”大型融媒活动,同步上线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工作人员提供服务的“暖心驿站”融媒服务产品,以此打造一张京津冀地区闪亮的融媒产品名片,提升京津冀地区新业态服务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京津冀不止是“现代的城”,更是“美好的家”。

四是服务联结。依托“北京时间”客户端,向内与全台垂类资源深入融合,向外与委办局和行业广泛融合,围绕就业服务、寻人救助、接诉即办、健康养生、城市文旅等五大垂直方向,把北京时间升级成为“百姓身边的暖心民生服务平台”,陆续上线了天安门广场参观预约、“时间+法”、医院挂号、生活缴费等80余项民生服务,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品牌优势,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北京时间”下载量较3年前增长了6.2倍,获评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在总局新品牌评选中获评“平台品牌”,还入选中国记协“媒体+”创新案例库首批上线案例。

第三,以先进技术夯实转型底座,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力量雄厚,北京广播电视融媒体中心围绕“新闻+技术能力”,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自主研发融媒生产平台,让先进技术成为首都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动机和提速器。

一是以AI数字人推动融合业务。推出中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 数字人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于一体,深度牵引全台大小屏内容生产,荣获广电总局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一等奖等7个相关奖项,目前已经升级为全国首个主打“智能服务”的多语种广电数字人二代模型。时间小妮担任了北京市“接诉即办”推广大使,每周在大小屏端同步展示北京市各区接诉即办优秀案例,做政策普及和集中解答。

二是提升资源配置能力。统筹台内技术力量、北京云、北京时间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奋进新时代”二十大主题成就展预约系统,20万人通过该系统预约参观;开发媒体接诉即办管理系统,将北京时间接诉即办技术接口连接给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使市属主要媒体都能通过该应用参与社会治理。为民服务的拳拳之心、统一调度的机制、互联网技术的赋能、媒体功能的加持、产品的闭环设计、及时的宣传引导,多方面合力使得北京广电的接诉即办应用产品逐步发挥更大效能,热点跟踪报道频上热搜,被网友誉为微光成炬。

第四,在政府和群众两端形成强信任,链接众多链路,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北京广播电视融媒体中心围绕“互联网+产业”,将这种信任属性转化为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强链接,一方面提高媒体自身发现社会变化的能力;一方面逐步打造平台型的商业模式,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一是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建立“北京市城市动物智慧服务平台”,并上线“爱宠频道”,向用户提供宠物电子身份证、免疫预约、免疫信息查询等网上独家服务,为撬动京城百亿规模宠物市场奠定基础。

二是与北京顺义区联合建立“BRTV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与多个行业和头部企业形成联盟协作,以直播带货、职业培训、政企服务为引擎,探索数字经济新蓝海。

三是建立“主流媒体创新运营实战云平台”, 联合全国26家主流媒体客户端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资源要素融合共享,提升主流舆论引导声量和平台服务价值;携手沈阳广播电视台推出“北京时间北方中心”,双方在人员、平台、资源等方面深度合作,打造“新闻+服务”“互联网+产业”的姊妹城市融合品牌。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