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成型,大视听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驱动的行业全面升级
【慧聪广电网】2023年是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在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信息研究所所长李岚看来,全国广电机构以改革作为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发展模式深刻变革的关键内驱,发挥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效应,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在生产、传播、运营、技术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有益经验。
作为广电改革的主线之一,全国精简精办频道频率在2023年也取得了卓著成效。截至2023年12月20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先后撤销频道频率180多个,其中包括130多个频道、50多个频率。
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基建”的加持赋能之下,广电正在以“网络视听+”为中心建构大视听产业生态圈,打造全新的生态产业链。
李岚表示,放眼未来,“网络视听+”“未来电视”、数字营销传播、虚拟数字人等都将是广电机构改革新的着力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将引发在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条块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传输覆盖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巨大变革。”
▍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成型,探索融媒体集群化发展模式
「广电独家」:2023年,全国广电机构发展和广电机制改革有哪些特点?
李岚:2023年是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全国广电机构以改革作为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发展模式深刻变革的关键内驱,发挥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效应,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在生产、传播、运营、技术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步成型,广播电视台、集团、融媒体(全媒体)中心运行机制渐成一体,已经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转型。
中央级媒体由“中央厨房”升级为融媒体中心,大多数省级广电机构和部分地市广电机构有效整合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打通广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实现全覆盖。
多数广电机构建立起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贯通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网上网下一体、大屏小屏联动、区域协同、央地融通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如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打通了湖南卫视与芒果TV双平台,实现台网资源互通互享,一体化运营,以主流新媒体集团建设为核心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致力于打造“连接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建立“广电品质+互联网技术”的全链条内容传播体系,“数字媒体+智慧城市运营”的精准化用户服务体系,“产媒融合+多元经营”的科技化产业平台体系。
二是广电媒体组织架构大部分实现从“频道制”向“中心制”的转变。
各级广电机构逐步由内容发布“频道频率制”机构设置向内容生产“中心制”机构设置转型,探索融媒体集群化发展模式,构建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链条,实现频道频率与客户端和新媒体矩阵融合运营。
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90%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实行了中心制(事业部)或中心(事业部)+频道(频率)制,频道频率正在从广电机构的核心资源转变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应用平台之一。
各级广电机构以新业态为枢纽、以新中心制为基础,逐步构建起新型主流媒体长效发展机制。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作为福建广电推进媒体融合“大中心制”的先行军和改革样板,彻底打破原有管理架构、资源配置、采编流程、考核体系,形成台、网、端、微、屏融合发展、合力共进的媒体生态。
三是各级广电主流媒体着力做大做强新型网络传播和营销平台,把自有客户端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打造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用户广泛、自主可控的新媒体运营平台。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央视频、芒果TV、四川观察、“长江云”客户端、荔枝直播服务平台等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有传播力影响力的融媒体平台。
近年推出的新型网络传播和营销平台也不断释放价值和生命力。如浙江广电积极培育自主平台,全新打造拥有六大部落、20个频道的重大文化传播平台核心载体——Z视介。
Z视介客户端与浙江卫视、中国蓝新闻构建新闻与文化共振的新平台,形成“一体两翼”立体矩阵,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多元运作,为探索文化平台APP互联共通的衍生功能和拓展文化IP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性整合旗下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各平台资源搭建象舞广告营销平台,形成了内容创新、多平台传播、数字化营销的融媒体业务模式,将广播、电视、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站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融媒体渠道在人力资源、内容创作、营销宣推等方面进行整合,推进融媒体的营销传播升级,不仅提升品牌的生命力和美誉度,也为主流媒体的强大引领力和传播力强势赋能。
四是事业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各级广电媒体全面深化改革,强化事业、产业双轮驱动。
一方面,以“台+集团(台+公司)”模式加快市场化探索步伐,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有效推动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可持续运营机制。
如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西安广播电视台(集团)以“台+集团”模式推动整体转型,构建长效发展机制,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及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取得显著成效。
宁夏广播电视台探索“频道+公司”的运营模式,先后成立宁夏广电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台属、台管、台控企业,赋予频道相对独立的决策权、用人权、经营权、分配权,盘活频道资源,提升频道效益。
另一方面,一些省市县广电媒体积极探索“融媒中心+集团(公司)”模式,以广电为主体打造城乡综合运营服务平台;一些广电机构创建新型产业运营主体和体制机制,探索开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
如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党媒+国企”双属性运营,并联合本地企业组建成立江阴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县融媒体中心组建了全国首家县域全媒体传媒集团,经过多年市场探索,智慧信息产业创收增长显著,有效实现动能转换。
▍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是优化结构职能、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催化剂”
「广电独家」:在您来看,2023年全国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成效如何?
李岚:2023年11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管理工作会提出要全面开展摸排调研,分级分类开展综合评价,加快推进频道频率精简精办。
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是对广电媒体转变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转变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新要求。精简精办频道频率也是有效化解广播电视生存危机的重要举措,更是优化结构职能、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催化剂”。
2023年,面临严峻的生产经营压力和复杂变化的发展形势,以及频道职能的调整变化,很多频道频率已经蜕变为“鸡肋”,成为各地播出机构的沉重负担,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成为广电改革的主线之一。
广电媒体积极向内发力,加快频道频率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精简精办,以频道频率结构调整,撬动广电媒体的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20日,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先后撤销频道频率180多个,其中包括130多个频道、50多个频率(中央级台撤销频道9个、频率5个;省级台撤销频道频率数十个;地市级台撤销频道82个、频率24个)。
针对公共频道的精简转型,主要目的是根据市场用户需求,将电视公共频道转型为专业频道,突出节目特色,着力推动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可见,全国精简精办频道频率成效卓著。
“精简”是“精办”的基础,精简精办要超越传统广电改革思维,树立融合发展的蜕变思维——要以频率频道精简精办为契机,对广电媒体生产机制、组织方式、资源技术进行整体变革和适配,着力转变频率频道经济运营及资源配置的固化模式,挖掘频率频道的创新效能和发展潜能,将频率频道精简精办与媒体融合协同推进,相互交融、强效互动、一体发展;同时结合发展实际、区域特色,实事求是精简精办,配套内容升级、人才改革、经营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频率频道高质量发展加速助力。
「广电独家」:2023年,广电机构的外部机构整合有哪些进展?
李岚:2023年,广电机构的外部机构整合主要体现在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和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三个方面。
一是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在中宣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中,鼓励地市级媒体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区域特点的融合发展路径。
基于地市一级媒体市场规模体量普遍较小,媒体机构数量多、力量分散、结构不合理且营收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地市级媒体大多选择了与外部机构全面整合的“大融合”,而非机构内调整的“小融合”,以集约模式统筹媒体发展。
目前全国60个市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已基本完成机构整合并取得成效。
如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整合阿克苏日报社、地区广播电视台,建立并组建了阿克苏塔里木传媒集团,既是全疆第一个地市级融媒体中心,也建成了全疆第一个地市级传媒集团,为欠发达地区媒体如何后发赶超提供了有益借鉴。
邯郸市整合邯郸日报社、邯郸广播电视台,成立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和邯郸新闻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构业务流程,放大一体化效能,系统性推动媒体融合取得重要进展。
烟台市融媒体中心(烟台传媒集团)全面整合原烟台日报社、烟台广播电视台组织架构、宣传业务、经营创收等,实现深度融合、集约化发展,以“传媒+”推动产业布局,对相关产业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拓展经营领域,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随着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推进,市级媒体与省级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及周边市级媒体的对接和联动也在推进,促进了区域广电机构资源整合和一体协同。
2023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公示《市级融媒体中心总体技术规范》等五项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了市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媒体技术系统、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系统和外部平台互联互通的技术能力。
有的地区省市县三级融媒中心贯通联动,在内容、技术、媒资、数据、服务等方面实现省内各级媒体高度协同。在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互联互通、协同发展中,广电媒体将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
以往各级广电机构的新媒体账号数量多而散,品牌影响力、传播力有限,且数据和用户都在商业平台,难以成为经营资源。
2023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成立了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首批100家成员单位拥有海量粉丝数,受众总规模超17亿,有力推动了广电新媒体账号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这是推动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一次创新探索。化“散”为“聚”、攥指为拳,打造网上宣传的“广电联合舰队”,一个具有广电特色的新媒体矩阵搭建完成,并在网络空间释放广电行业的新动能。
三是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
各地广电媒体通过有效整合多元国际传播主体资源,形成合力,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出新贡献、形成新示范。依托本地融媒体矩阵,诸多“国际传播中心”也成为当地报业和广电深度融合的旗舰媒体。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步伐明显提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立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已超过20个,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在2023年成立的。
近两年,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湖北、湖南、上海、江苏、江西、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多省(市、自治区)成立的国际传播中心,整合优化省域内国际传播资源、境外国际传播资源,强化海外账号矩阵化运营,加强节目内容生产和线下活动营销,提升国际传播力。
如江苏台我苏国际传播中心以“Jiangsu + You”国际传播核心品牌为支点,整合台内外、省内外、境内外资源,形成“以我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国际传播矩阵。
随着广电领域国际传播中心的“下沉”趋势日益显著,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正在逐步向市级,甚至县(区)级层面深入拓展。
▍让“人”成为推动广电媒体弯道超车的最大变量
「广电独家」:在您看来,广电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有哪些有效路径和模式?
李岚:一要打破身份标签,实行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依据的用人薪酬机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员工内生动力促进人才存量挖潜,培育和壮大人才队伍。
探索“中心+公司”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通用人渠道,打破身份同工同酬、统一管理双向选择,拓宽员工晋升通道,构建多元化人才价值实现路径,让“人”成为推动广电媒体弯道超车的最大变量。
二要通过组织方式创新,推动建立符合广电行业特色的人事薪酬制度。
针对行业积极探索的工作室制、联盟协作体等组织方式创新,及时给予核心人才、核心团队相应的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权责适配创新,逐步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
近年来不少广电媒体逐渐推行“专班”“项目制”“工作室制”改革,支持赋予更多“人、财、物”自主权,激发创作活力。
一些台积极探索产品中心制,推行公司化、市场化运行机制。一些台升级超级工作室,建立智能中台,推行全媒体人才齿轮型配置和双向流动。
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建立全台垂直细分的后备人才库,组织“融媒工作室”“项目孵化室”“产品经理室”等新型生产方式。
三要推行全媒体融合传播综合评价体系,完善移动优先、全媒体考核薪酬分配制度,灵活运用奖励制度,激发优秀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
如为鼓励各栏目融媒生产积极性,北京卫视设置爆款奖励制度,不论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还是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只要单条融媒作品点赞超过10万,均给予中心内容部绩效奖励。
广东卫视全力推动频道新媒体改革,构建新媒体账号管理机制,推行“大号计划”——制定频道新媒体账号考核标准和发展规划,以新媒体运营组为核心,针对不同账号、不同平台、不同渠道对频道现有栏目短视频进行等级评估。
李岚:当今,人才紧缺、机制僵化等问题正严重束缚着广电机构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内部活力正成为广电机构面临的重要议题。
其一,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创新广电机构顶层设计,对内部生产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进行调整,以更加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刺激内生动力,已成为不少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创新顶层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解放生产力,释放人才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在这一过程中,扁平化管理、放权与奖惩机制并行的管理模式,将为广电的管理创新提供参考。
其二,整合重组,精简精办集约生产。
近年来,产量过剩、产能低效、频道和内容雷同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广电媒体中。新的形势下,广电媒体应从市场角度出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频率频道集约化发展,从追求数量规模走向追求质量效益,推动内容生产的品牌化和专业化。
从某种程度来看,频道的关停和整合重组并非广电媒体难敌市场竞争的无奈之举,而是新形势下广电媒体转变发展思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主动探索。
其三,要融通内在流程和体制机制,推动生产方式的重塑和组织机构的调整,实现传统频道频率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互通。
广电机构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亟待强化全媒体运营,要同步推动观念、内容、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变革,其中,体制机制变革尤为关键。要积极探索,打破固有藩篱,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发展大视听产业,推进“未来电视”试点
李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催生了视听领域的新应用新业态,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移动互联网、VR、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兴技术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充分融合,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互联网新业态已经成为广电产业增长重要引擎。
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基建”的加持赋能之下,广电正在以“网络视听+”为中心建构大视听产业生态圈,打造全新的生态产业链。
国家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优化,形成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目标也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领域。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广播电视业态,拓展新型消费模式,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大视听产业就是要跳出广电小循环、畅通视听大市场,要打破以广告、收视费等业务板块划分的传统产业概念与框架,跨越广电、媒体与媒介边界,全方位转变为由用户、渠道、终端、消费模式及其关联链条组成的生态式理念。
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年中推进会强调,要加快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以科技赋能推动行业重构,努力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未来电视”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是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化、中枢化、协同化、泛在化、交互化、个性化、高清化服务。
2023年9月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未来电视”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未来电视”频道定制化、呈现多样化、视听沉浸化、服务智慧化、交互人性化、网络无感化等特点,聚焦内容生产、多元服务、数智应用等重点方向,试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高品质沉浸内容生产、人性化多元视听服务、数智化协同集成应用。
在政策的鼓励下,广电机构要进一步用好“试点”的突破性创新能力。针对“未来电视”和“数据治理”等重大战略,宜继续采用先试验多试错、先试点再推广的基本思路。
符合条件的各地各主体应积极参与,强化技术试验与业务示范、发展实践有机融合,总结提炼与复制推广动态跟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行业从单点创新走向整体性突破。
2023年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元宇宙在广电视听场景的应用,推动建立元宇宙形态的节目制播体系,建立虚拟制作、虚实融合工具池及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节目生产工具迭代和创新,打造未来电视新模式,提升媒体服务能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在实践当中,广电机构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元宇宙形态的节目制播体系。
如广东卫视积极运用元字宙等新技术,构建“云卫视”生态雏形,通过联动台内外平台打造“云卫视”直播生态,内容立足岭南、辐射湾区、面向全国,带领广大网友“云”体验岭南文化、领略湾区风貌、品读中国故事。
▍数字营销传播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新突破口
李岚:面对新阶段新格局,广电机构改革要进一步突破“形变”、迎来“神变”,各地各级广电机构应按照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主动发挥整体优势和视听特长,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用户众多、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要分类分区统筹施策、一盘棋推动协同发展,促进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在媒体深度融合和灵活多变营销传播需求的作用下,媒体需要创新升级技术与服务能力,数字营销传播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新突破口。
当前,作为信息传播重要载体的媒体行业处在蓄势赋能、转型升级的“风口浪尖”,主流媒体在积极开展对内容创新、多平台传播、资源整合等数字化营销业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对主流媒体而言,数字营销传播不仅可以为其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缓解传统业务衰退带来的压力,还有助于提升其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实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数字传播推进了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在媒体内部,作为一种相对开放、灵活、自由的新业态,市场机制带来的媒体MCN、融媒体工作室等新的组织形态正倒逼媒体实现更为彻底的改革,进而带动组织内部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经营业务调整。
一是大力探索内容创作和产业布局的双向联动,注重优势垂类产业的布局,进一步开拓市场,在经营上更加路径多元、灵活高效,营销矩阵愈发完善和成熟,也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二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大屏IP多价值开发,把一个创意进行多模态产品转化,将一个IP在文本、场景和服务的链条上转化为多个产品,为用户提供线上线下链化服务。
三是资源配置转变,向数字化营销业务倾斜,以互联网思维重构融媒体产品的生产流程。传统的融媒体产品生产模式一般以内容先行,再进行包装推广,而数字化营销时代则强调内容与营销的高度融合。
为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营销目标,主流媒体可尝试调整管理机制及组织构架,针对每一个研发项目都要组建内容团队和营销团队。秉承“一盘棋”的经营思路,将旗下图文、视频、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各平台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动态管理,从而总结出适配市场需求且灵活多样的数字营销经验,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广电独家」:请您分析当下形势并作出前瞻,未来一段时间广电机制改革的趋势有哪些?
李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将引发在传统广播电视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条块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传输覆盖体系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将在稳妥推进的试点机制中实践创新,形成螺旋式上升迭代发展闭环。
技术创新牵引广电行业技术底座和技术手段、技术应用转型升级,拉动广电视听全链条加速提质增效,带来广电机制的全面深入改革。
各级广电机构将持续深化“5G+4K/8K+AI”战略布局,以5G、AI、VR、XR、MR等前沿科技为依托,大量起用虚拟主播,积极布局元宇宙新赛道,不断提升新闻报道、文艺节目传播效果和观看体验。
ChatGPT、AIGC在内容创作生产和虚拟现实等细分场景中拥有广泛应用前景,高清、超高清视频制播技术加快发展,大视听将迎来新一轮技术驱动的行业全面升级。
由虚拟技术、元宇宙、5G等共同创造的高新视频新业态,推动视听进一步赋能全行业。5G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视频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4K/8K超高清技术持续发力,加上人们娱乐消费习惯从线下转向线上,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云游戏、云演唱会等作为多元新技术叠加催生的高新视频新业态,驱动视听服务主体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内容型服务商转型为运营服务商。
以高新视频为核心,“产品矩阵+差异化定制服务”,将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大视听产业新生态,展现出巨大市场空间。
如今全球化市场发生巨变,互联网用户逐年攀升,数字化转型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必要环节。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数字化营销以其种类多样、成本可控、传播力强等优势而逆势增长,成为最高效的营销方式。
近年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主流媒体进一步明确了大小屏融合的融媒体创新战略,未来还要在内容生产上不断重塑架构,丰富产品线,使得爆款融媒体产品矩阵不断壮大,同时要不断探索经营优化路径,如组织管理、内部流程、营销思路、市场推广等,以专业内容为基础,通过原创内容、直播、短视频、线上论坛、数据报告等创新营销模式,增强融媒体矩阵经营的规模效应。
随着主流媒体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将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平台的聚合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丰富政务民生信息和服务社交功能,用鲜明特色、高质量服务和个性化体验聚集更多用户,形成一批内容聚合平台、城市治理平台、产业运营平台、智慧服务平台等,将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势转化为全媒体服务能力优势。
「广电独家」:您还有哪些补充?
李岚:站在未来竞争战略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可以结合自身权威平台优势和丰富的品牌资源,以内容运营为抓手,创建具有市场先导地位的虚拟数字人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
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构建虚拟数字人专区,提升经营创收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主流媒体推出的虚拟数字人已达数十位,如新华社数字宇航员“小铮”、总台“AI王冠”、央视网“小C”,上海广播电视台“申䒕雅”、北京卫视“时间小妮”、湖南卫视“小漾”,浙江卫视“谷小雨”等。
这些产品需要科学运营才能发挥更多价值。如B站已构建成国内最大的虚拟偶像社区,在虚拟数字人产业链中,B站作为平台,牢牢把握住了沟通上下游的中间环节,并在纵向上逐渐延伸,成为“经纪公司+制作公司+播出平台+粉丝社区”的集合体。
主流媒体可借鉴B站模式,充分发挥自有平台的优势,开设虚拟数字人专区,通过虚拟数字人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吸纳Z世代入驻,并通过虚拟数字人拉动用户活跃度,积累用户数据,基于大数据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