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黔协作共绘产业共荣新图景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行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河池大地铺展五彩丰收画卷。9月28日,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丝路金秋·锦绣河池”丰收嘉年华活动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本次活动主题是“粤桂共育桑蚕丰 金秋织就致富路”,设置了启动仪式、“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宜州蚕桑产业供销大集、丰收市集长桌宴、网红博主现场体验、丰收农趣比赛、农民文艺展演活动等环节,以蚕桑为媒,以直播为桥,汇聚河池丰饶物产,展现蚕桑产业魅力,助力优质农产品“云端”出山。
深化全链条合作,助推优质农产品融入大湾区
河池是我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拥有“中国蚕桑之乡”“中国香猪之乡”等美誉,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发才介绍,近年来,河池市大力发展“十大百万”特色产业,推动“土特产”集群化发展,拥有“两品一标”产品179个,“圳品”67个,富硒农产品品牌67个,省级及以上农业品牌目录38个,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5个。
↑图为活动现场的舞龙表演
“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围绕“供销”两端,为企业搭平台、建渠道,为市场谋发展、添活力,打造粤桂黔农业“朋友圈”,通过设置河池“农鲜特集”、圳品展区、黔南州特色展区、非遗手作体验区等,以农特产品为媒共庆丰收成果,以区域协作为纽带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吴学俊表示,河池与黔南,渊源深厚、情缘相通,今年2月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再上新台阶。
↑图为“圳品”授牌仪式
“未来,双方可以共推丰收IP联动,让两地游客‘互赏丰收景、共享丰收乐’;齐挖农耕文化内涵,让两地文化‘互融互鉴、品牌共塑’;共促产业融合发展,让两地资源‘互补赋能、共兴乡村’。”吴学俊说。
活动期间,深圳市深圳标准促进会秘书长代旭晖为河池新增获评“圳品”的三家企业颁发“圳品”证书。
丝绸领衔产业升级,桑蚕经济织就富民产业链
河池是“中国丝绸新都”,全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全国领先,形成了“世界蚕桑看中国,中国蚕桑看广西,广西蚕桑看河池”的发展格局。目前,河池桑园面积超过96万亩,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约200亿元。
“作为核心产区,宜州坚持以科技创新破解传统农业瓶颈,推动桑蚕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宜州区委书记薛海源表示,从低产桑园改造到智慧蚕桑系统,从现代化缫丝工厂到全国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从30种生物检验、冷水桑蚕蛋白提取到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等先进技术推广,构建了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综合利用的全产业创新链。
↑图为丰收节活动现场
宜州蚕桑产业供销大集以“金丝智绘·河池集锦”为主题,以“蚕桑+数字”“蚕桑+文旅”“蚕桑+直播”等形式,通过“一个大集”“一场盛宴”“一场直播”,打造河池蚕桑产业供销大会IP,提升产业软实力。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其依托全产业链模式,将蚕茧转化为高端丝绸制品、桑叶茶、桑葚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图为抢南瓜趣味活动
活动的直播环节,宜州展区的桑蚕产品吸引众多观众互动。在现场展区,宜州区下辖16个乡镇集中展示竹荪、大米、山茶油、桑叶月饼等特色产品。
在桑蚕产业升级带动之下,河池各类优质产品通过直播销往全国,成为粤桂协作“圳品”体系的代表性成果,推动产业从“高产”向“高质”转型。
国际网红沉浸式体验,多元视角传递乡村振兴故事
本次活动吸引了外国网红博主深度参与,他们向全球展示河池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网红们体验桑蚕采摘、丝绸制作、长桌宴、抛绣球、唱山歌等众多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桑叶粑的清香”“五色糯米饭的绚丽”及“壮族山歌的魅力”,引发海外网友对河池生态农业与非遗文化的关注。
活动期间,来自爱尔兰的卢克被桑蚕文化深深吸引,用视频记录下从采桑到织布的过程,他表示,河池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元素,更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人文情怀,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值得让外界了解。
↑图为山歌对唱现场
英国视频博主Alex已是第二次来到宜州,当地风土人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怀远古镇,他沉浸在具有骑楼特色的长街,尝试街边售卖的特色美食;在刘三姐家乡景区,他走过定情桥,参观刘三姐故居,跳了竹竿舞,甚至还和“阿姐”对唱山歌。他说,要把体验拍成短视频,与国外网友分享这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