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画家湛然独创《百家姓》藏宝图字画相融点燃大众文创热情
江南腹地,太湖之滨苏州,自古文风昌盛、艺脉绵延。从吴门画派的笔墨风流到当代文创的多元绽放,这座城市始终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号角下,苏州太湖香山画家湛然独辟蹊径,耗时数年打磨《百家姓》藏宝图系列作品,以“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独特艺术表达,让传统姓氏文化成为全民参与的美学载体,点燃了老百姓的文创热情。

今年58岁的湛然,深耕书画艺术三十余年,早年沉浸于传统笔墨技法的研习,尤擅图腾文化与汉字美学的融合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整理家族族谱时发现,每个姓氏背后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与家族记忆,而传统姓氏呈现形式多局限于文字记录,缺乏视觉化、互动性的表达。“能不能让姓氏‘活’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姓氏里找到艺术共鸣,参与文化创造?”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催生了《百家姓》藏宝图的创作构想。

为了让每个姓氏都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张力,湛然查阅了《百家姓词典》等大量古籍文献,走访了苏州民俗博物馆、姓氏文化研究机构,梳理每个姓氏的起源传说、历史名人与图腾符号。创作中,他打破传统书法与绘画的边界,将姓氏笔画与山水、花鸟、祥云等元素巧妙融合。这种“字为骨、画为魂”的创作风格,让每一幅藏宝图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图腾。

不同于专业书画作品的“完成式”呈现,湛然的《百家姓》藏宝图特意保留了黑白线稿的“未完成态”。“我希望这些作品不是挂在墙上的展品,而是走进生活的‘创作种子’。”湛然介绍,无论是孩童用蜡笔涂鸦填色,还是书法爱好者补题家训,亦或是手工艺人将其拓印在布艺、陶瓷上,每个人都能通过二次创作赋予姓氏新的生命力,让同一幅姓氏图腾演化出千变万化、风格迥异的绚丽作品。一些书画爱好者自发组织创作沙龙,围绕藏宝图开展书法、篆刻联动创作;不少家庭将完成的作品装裱成册,作为传承家风的文化信物。这种“人人可参与、个个能创新”的创作模式,打破了专业与大众的艺术壁垒,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据悉,他计划完成568个常见姓氏的藏宝图创作,目前已完成400余幅,相关文创产品也已正式上市。印有藏宝图的笔记本、马克杯、冰箱贴、茶器、帆布包等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单品,定制化姓氏书签、挂历成为节日热销礼品。

“文化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权利。”湛然表示,《百家姓》藏宝图的初心,就是让传统文化走出象牙塔,让普通人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角。不少参观者表示:“原来姓氏文化可以这么有趣,自己动手创作的过程,也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

从太湖之滨的笔墨耕耘,到全民可参与的文化新热点,湛然的《百家姓》藏宝图不仅是一次艺术创新,更是传统文化活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它以接地气的形式,让姓氏文化、书法艺术与大众生活深度融合,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激发了创新活力,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苏州样本”。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当每个姓氏都成为文化创新的载体,当每个人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动,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高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