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融媒体视频化的真相
【慧聪广电网】这两年,用手机看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视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接触方式,媒体融合深入到移动视频这一新兴领域,走向深水区。
在融媒体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媒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变化?这种视频化的融合,趋势又是什么?笔者认为,考虑融媒体视频化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需要认识清楚。
▍信息呈现手段的融合
所谓媒体,就是一种信息的呈现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呈现方式自然而然就会从单一走向融合,而视频恰恰是最为融合的信息呈现方式。
在技术手段单一的时候,媒体的呈现方式也是单一的。文字和印刷技术对应着报刊书籍,声音技术对应着广播,图像技术对应着电影电视。互联网技术起步时也是只有文字,慢慢才有了图片、声音和图像,并从固定走向移动,移动端也从2G的文字到3G的图片再到4G的视频。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信息呈现手段的大幅跃进。
可以预见,随着5G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媒体边界将彻底被打破,融合将无处不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之间无缝转换,声音一键转文字,图像和音频一键转视频,长视频一键转短视频,看视频时用文字发评论、刷弹幕,小说看累了一键转成听书。
这种信息的无限融合、无边界呈现,已经成为媒体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应对这种变化趋势,我们看到,报业出身的《人民日报》努力地从图文型媒体向包括视频在内的融合媒体领域进军,各电视台努力地从传统的电视节目向移动视频迈进,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主动地跟媒体合作,无不彰显着媒体边界消融所带来的新力量。
▍数据流和平台的融合
融媒体中的视频,早已不是录像或者胶片状态下的视频,而是数据流的视频。各种信息元素中视频是最复杂的,可是通过数据化的处理,就可以把视频无限细分、重组,便捷地呈现给用户。
电视台在视频化过程中最常见的做法“拆条”,其实就是把传统视频内容变成数据颗粒,变成视频的数据流。一旦视频内容变成了视频数据流,平台就可以通过算法来进行定向推荐和流量分配,大大缩短了视频信息传播转换路径。
因此,对于电视台来说,能不能成为平台,重要的就是能不能把传统的视频转变为视频数据流,从底层彻底打通数据系统,构建视频化的数据平台,让视频内容真正在平台上顺畅流动。
AI智能拆条,智能标签系统,这些还只是从视频节目到视频数据流的第一步,而在视频数据流基础上构建平台,去满足用户的无限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自建视频平台方面,芒果TV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芒果TV这个自建平台,湖南广电实现了对视频数据流和用户需求的掌控,盘活了存量内容资产,更实现了优质品牌的资产化。
▍需求与生产的融合
在移动视频传播过程中,内容的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实时互动,需求者可以在最短时间里找到最适配的视频内容,信息传输即时反馈,服务与需求满足零延时,需求与生产实现融合,所以,在移动媒体上,内容的迭代更新速度是飞快的。
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长期以来,电视台习惯的是按照信息把关人的视角生产内容,与内容消费者之间相距很远,而要真正转向视频化的融合媒体,就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按需生产内容,并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迭代更新。
目前,媒体机构已经在不遗余力地努力打通生产与需求。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湖南广电这样的强势媒体机构,都开始通过数据和用户反馈来生产和适时调整移动视频内容,涌现出像《主播说联播》这样非常互联网化的短视频内容,湖南卫视《出手吧,兄弟!》节目通过大屏小屏联动进行直播带货,浙江广电和中广天择通过组建MCN来推动内容和营销的按需定制和即时反馈。
还有更多媒体开始跟抖音、快手们合作,由互联网平台提供实时热点话题,供媒体策划内容选题,优化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容的按需生产,成为视频融合过程中的有效做法。
▍技术与管控的融合
在移动媒体平台上,视频内容真正实现了海量生产。传统的行政命令和人工审核的管理方式,显然不足以应对亿级的内容产量提出的新挑战,技术手段成为必然选项。
在移动视频平台上,所有的视频都是数据流,此时,内容和需求的数据在平台上全部留存,按需生产,按需分发,这就给了平台通过数据和算法来调控内容的权力。
平台只需要调整一下算法公式和不同内容的权重比例,就可以实现对内容的掌控,而且这种管控是隐蔽的,完全不为用户所感知的。显然,管控效率和有效性也将远远超过行政或人工审查的方式。
媒体融合走到今天,趋势已经很明显。在技术攻克了“视频”这个最后的信息堡垒,把视频也变成了数据流之后,信息流动的边界彻底被打破。信息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之间无缝转换,唯一的标准就是用户的需求。
融媒体视频化的背后,是信息的数据化重构和流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视频化融合的将来,是媒体边界的无限拓展,是用户需求的无限满足。
这就是融媒体视频化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