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融媒体中心如何融出“化学反应”

慧聪广电网 2021-04-07 09:57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作者:莫桦,索东汇

【慧聪广电网】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涉及广播电视、报纸等不同类型媒体间的机构合并,要完成系统、业务、人员等方面的“相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此前实地调研广州市番禺区融媒体中心,研究总结了其融出“化学反应”,产生高效生产力、蓬勃生命力、制度吸引力方面的若干经验。

广州市番禺区融媒体中心2019年7月正式挂牌运行,由原番禺区广播电视台和番禺日报社合并组建而成。番禺区将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5个融媒体中心建设专项小组,制定总体方案及一系列配套方案,全力解决发展定位、机构设置、人事调整、财政投入等问题,确保工作顺利推进。作为广州市首个区级融媒体中心,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在“真融真合”上下功夫,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

案例|融媒体中心如何融出“化学反应”

从并行到并轨,“一云多厨房”释放高效生产力

广播电视台与报社合并,业务层面首先涉及的就是两套不同的采编发系统如何对接才能实现真正的并轨。番禺区融媒体中心成立之初,原番禺日报社的报纸媒体采编中央厨房系统及原番禺电视台的融合媒体平台系统都已建好在用,但策、采、编、发流程相互独立,用户、权限、素材和内容等数据也无法相互共享。在推进系统对接之初,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就明确了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不重复造轮子,避免原有投资浪费。第二,要适应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全媒分发的需要,能够明显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工投入。

明确了目标要求,实现路径自然清晰起来。番禺区融媒体中心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有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具体实践,采用“一云多厨房”的模式建设融媒体云平台。“一云”指基础设施、网络、硬件虚拟化和采编数据资源构建在统一的番禺融媒私有云上,并与上级融媒云互联互通;“多厨房”指保留传统电视、电台、报纸、网站及新媒体等“中央厨房”系统,通过“一云”方式进行系统集成整合,一个入口、一个账号进入多个系统,实现流程再造,用户、内容资源和信息共享发布。从2020年6月上线至今的使用效果来看,云平台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融媒体运行体系构建。在解决了多系统多平台并存的问题的同时,云平台大大优化采编流程,新闻稿件“日产量”由原来40条激增至230余条,发布速度从17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产能提升明显。

案例|融媒体中心如何融出“化学反应”

从新闻媒体到“枢纽”平台,深耕本地服务展现蓬勃生命力

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重要依据就是反应前后物质本身是不是发生了根本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从广播电视台、报社到如今的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机构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迭代,从新闻主业拓展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从新闻媒体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治理和发展的“枢纽”平台。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紧紧围绕本地特色、做好本地服务,强化与用户的连接,不断增强用户黏性,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迈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步伐,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找准为政府部门和镇街服务的切入点,提高平台价值。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在打通服务镇街、村居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为全区16个镇街和本地职能部门提供公众号代运营、内容审核把关等服务,统筹构建以“掌上番禺”APP为核心,涵盖“番禺日报”“番禺台”“广州番禺发布”、番禺政府网、镇街融媒体号等59个政务新媒体平台号的番禺区融媒体传播矩阵。融媒体中心的采编团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产和传播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内容,准确及时为镇街为各单位发布新闻信息,将本地重大民生时事、重要决策同步发布到镇街号。此外,积极将镇街好内容推到大号和上级平台二次传播,扩大影响。比如,番禺区融媒体中心与区水务局联合推出《涌边居民话河涌》系列报道,被“学习强国”主平台采用,在“县级融媒”频道的“绿水青山”栏目开设专题系列。运营一年来,钟村、桥南、新造等多个镇街号经常有阅读量过万内容,切实提高了镇街号的传播力影响力。

提供亲民惠民的媒体和综合服务,提高平台黏性。番禺区融媒体中心统筹传播矩阵资源,开通《禺山清风面对面》《公众视点》等问政、舆论监督类节目,倾听企业、群众心声,切实解决事关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创新举办番禺区中小学生诗词大会、番禺春节联欢晚会等当地特色活动,承办广州市国际美食节、番禺区广场舞大赛等当地大型活动,有效提升中心的综合竞争力。活动数量由原来的每年20多场增至2020年的150多场,活动收入达1350万元。依托“掌上番禺”APP,番禺区融媒体中心打造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聚合提供新闻资讯与政务咨询、邮政和快递物流、社保业务、户籍迁移、投诉求助举报等10多项本地化便民服务,并将网购纠纷与噪音扰民等投诉重点领域单列快捷通道,今年将加快“智慧番禺”建设,计划增加近30项高频、热门的属地化政务服务及全国性通用政务服务,努力把服务延伸到基层、送上家门,力争从“最多跑一次”逐步发展为“零跑腿”。

从内外有别到同工同酬,用人和分配机制改革彰显制度吸引力

一定程度来说,能否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全面激发内在活力动力是决定这一轮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成败的关键。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已在激发员工干事创业激情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打破身份界限,建立统一拨付和考核标准。将原保留一类事业编制的人员把身份锁进抽屉,在职期间统一按照二类事业单位人员标准进行拨付和考核;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统一考核标准,根据各岗位实际情况制订工作目标和考评标准,业务经营和内容生产实行两套薪酬体系,以绩效为导向,把稿件数量、质量、点击量、阅读量纳入采编人员考核标准,实现同工同酬、奖勤罚懒。

二是打破收入天花板,建立新绩效工资标准。在奖励政策上实现关键突破,在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上,创造性增加在职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可达到原工资标准150%,超过同级别公务员的年收入总额。

三是树立选人用人新风尚。班子领导和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开展多轮谈心谈话,召开全体动员大会,做好筹建过渡期间的组织人事安排、绩效方案宣讲,保障区属媒体安全刊播,确保队伍思想不乱、纪律不散、工作不断,融合过程没有一位员工掉队,实现平稳过渡。对70%的中层干部轮岗调整,确保人尽其才、敢担当勇开拓。建立项目总监制,先后公开竞聘8名合同制人员身份的项目总监,由总监带领团队开展项目运营,激励与压力并存,业绩与待遇匹配,身份可上可下,激发工作积极性、拓宽上升通道。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2020年员工收入继续增长,平均增长17.8%,完成经营任务的部门人员(合同)平均收入达21.5万元,最高业务绩效收入人员比最低的高出415%。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面。番禺区融媒体中心也已在不断提升内容生产能力、综合服务能力、自身造血能力方面开局起步,不妨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