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药经济引擎,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赋能绿色产业崛起

慧聪广电网 2025-08-13 22:51 来源:互联网

【慧聪广电网】近日,贵州省召开2025年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贵药”核心竞争力。会议提出,要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健康消费,促进中医药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平台,以创新模式激活中药生态经济链,成为连接山间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桥梁。

黔药资源禀赋深厚,生态经济潜力凸显

贵州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全省药用资源品种达7837种,涵盖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杜仲、天麻、灵芝等“贵州三宝”享誉国内外,56种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95种黔产道地药材、91种少数民族习用药材遍布黔中大地。截至2022年底,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796.17万亩,产量290万吨,天麻、石斛等品种种植规模领跑全国。以凯里市舟溪镇为例,当地通过引进贵州百孚中药材有限公司,将黄蜀葵种植打造为特色农业产业。公司依托“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及统一收购服务,带动舟溪镇、龙场镇等地区种植黄蜀葵超3000亩,年产值突破亿元。这一模式不仅为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更通过“花海经济”文旅项目,推动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彰显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交易中心创新机制,打通生态经济循环

作为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平台,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通过市场化手段构建生态产品流通体系。交易中心聚焦中药材、杜仲橡胶等特色资源,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交易模式,提供公开、公平、高效的交易与交收服务,破解生态产品流动性难题。目前,贵州杜仲种植规模已达百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30%,交易中心通过标准化定价机制,使杜仲叶、果、皮等产品的附加值提升40%以上。交易中心的实践与国家“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平台通过推广杜仲立体种植模式(林下套种中药材、食用菌),实现单位面积收益提升3倍,同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助力贵州森林覆盖率突破64%。

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让贵州的山间草药变成市场上的金叶子,更要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聚宝盆。”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双重驱动下,未来,贵州中药产业还将以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为支点,撬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跨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