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帆:建立“用户”思维,升维广播融媒
【慧聪广电网】当前的网络传播时代,从视听媒体的角度看,短视频玩的风生水起,轰轰烈烈,长视频等亦被压制的透不过气来,音频赛道却一直不温不火,作为“听”世界的主流媒体——广播直播流市场却一直在萎缩。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作为一类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媒体具有制作和分发全媒体内容的能力和机会。但要满足用户在多场景下的使用需求,才能使广播的融媒进展真实落地,才能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
无论新旧媒体,其生存的本质是用内容争夺用户,满足或者创造用户的需求,占据用户的时间,获取用户关注。
广播曾经追求的是我播放了,你听到了。但是,你真的收听了吗?广播一直面临的问题是听众(用户)逐渐流失的窘境,CSM的数据显示,听众对于广播直播流的接触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图一),相反,对于非广播内容的有声APP的使用在波动中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充分表明广播在与音频APP争夺听众(用户)上渐落下风。如果说在移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广播还有无线电波覆盖范围、节目信号不可触达区域听众之虞,但是在移动网络,智能手机普及时代,网络传播打破了地域界限,不存在信号覆盖和接收的问题。选择权在听众(用户)手中,在浩瀚的移动应用领域中,广播也只能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听众,后面的一切便无从谈起,有了听众(用户)相当于完成了从“0”到“1”的质变。在线音频能够满足并创造用户需要,所以一直在不断吸纳用户。
有了听众(用户)还不够,黏住听众(用户)才能展现广播的内容魅力,量化这部分的指标就是听众(用户)的使用时间。数据告诉我们,广播的内容魅力也在逐渐褪色,听众(用户)的收听时间也是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对于音频APP的使用时间却是螺旋式上涨(图二)。
与网络音频节目相比,传统的广播节目制作周期长,形态老套,内核程式化,缺乏新鲜的表达方式,受到的羁绊和制约较多,主持人个人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这些模式渐渐成为不适应新的传播生态,成为广播发展的枷锁。
反观音频领域APP,脱离了线性播出的羁绊,克服了广播节目稍逝即纵的短板,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音频市场呈现出了多样性和新玩法。车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迭代性发展大大拓展了收听场景。智能车机、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所搭建的收听终端为用户拓展了全新的时空,用户收听的自主性、社交性、沉浸度和灵活性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感的提升进一步催化了在线音频的入驻率,尤其是大量细分垂类的应用,不但增加了用户,更增加了用户的“沉浸”时间。
CSM全媒体视听同源测量数据(New TAM)显示,一些专注于垂类的音频平台不断深耕和拓展,在占据用户时间上给广播直播流节目造成很大压力。在使用时间上靠前的音频APP主要以音乐类的为主,如:酷狗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其次为听书类,如:番茄畅听、赖人听书,凯叔讲故事等,聚合类的喜马拉雅,蜻蜓等收听时间也排名靠前。这些音频平台共同的特征是收听时长都高于占屏时长,表明了平台的内容的粘性度和用户沉浸度,对用户的心智影响力可见一斑。(表1)
建立“用户”思维的底层逻辑是更好做适位于当下用户喜欢的内容,服务好用户。广播在坚守直播流存量市场,积极融合新媒体,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进程中,都要牢牢树立“用户”思维,把握“用户”喜好,摸准“用户”脉络,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广播也好、在线音频也罢,生产优质内容,提供有益的情绪价值,不断有吸引用户新鲜的玩法,才能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获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