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S & ISBT 2023盘点:聚焦全媒体生态,探讨新技术应用
【慧聪广电网】2023年4月26日,为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和互联网思维,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子学会的两个分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广播电视技术分会再度牵手,“第31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26届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CCNS & ISBT 2023)在风光秀丽的“椰城”海口市盛大召开。
大会开幕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广电总局第八届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周志强主持,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广播电视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邹峰致开幕词。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王忠云,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袁敏,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总工程师周新权,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总工程师钱岳林,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真先后致辞,对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专家报告:聚焦国家文化战略,技术赋能,标准先行
CCNS & ISBT 2023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为题,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技术路线和中心环节、我国网络视听最新进展及管理要求、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的困局与对策,聚焦全媒本时代,用新技术和新应用为广电行业发展赋能。
【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技术路线和中心环节
在本次大会上,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先生做了题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技术路线和中心环节》的主题演讲。他表示,2022年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元年,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主要是解决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供给短板、数字鸿沟和数据孤岛等三大问题。
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
文化数字化新业态以中华文化数据库、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为底层架构,以文化数据安全保障、文化数字化全链条监管、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和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等为运行策略,以形成一个动态迭代更新的文化数字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智慧有机体为根本目的。
在高书生看来,文化数字化的“底座”是国家文化专网和标识解析体系。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其主要功能是接入服务、存储服务、算力服务和分发服务。可以说,不同于互联网域名解析,文化数字化采用标识解析,包括数据互联互通、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确权。
高书生强调,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生产要素,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才是真正的生产要素。数据关联是核心生产力,数字化生产线是核心环节。数据变现是核心驱动力,数据安全是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系统,布局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体系。
【杨明品】全媒体:科技赋能 价值引领 改革驱动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明品先生做了题为《全媒体:科技赋能 价值引领 改革驱动》的主题报告。他表示,科技革命推动着媒体变革,从平面媒体到智能媒体,带来了阅读、距离、连接、时间和思维的革命,其核心是用户连接方式的革命。随着ChatGPT的蝴蝶效应,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而广电行业在这一背景下,必然要寻找适合时代背景下的全媒体与全媒体传播体系。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明品
在他看来,全媒体建设应该是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应该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形成的综合体系,它的特点是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目前,广电总局正在进行战略创新,积极推进未来电视的发展。未来电视的基本特征是全流程各环节的智能化、呈现方式多样化、视听体验沉浸化、应用场景全景化、服务供给协同化和布局分布式系统化。其中,数智系统:未来电视的技术基座,媒体深度融合则是走向全媒体、智媒体的起点。
他指出,当前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各有不同。中央和省级媒体要在深入深化上取得新进展;地市级媒体要在整合融合上迈出新步伐;县级融媒体则要在增质增效上进行新探索。同时,重点把握八个着力点,即建设融媒体中心、推进一体化发展、提升优质内容产能、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强化先进技术支撑、推进媒体纵向联通、探索多元化路径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王仝杰】“中国视听”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中心网络安全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王仝杰先生做了题为《“中国视听”的建设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他表示,由中宣部指导,广电总局部署建立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为社会和行业提供客观、真实的收视率调查结果,推动相关方集中精力创作传播精品视听媒体内容,为优秀节目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传播效果综合评价。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中心网络安全处处长、正高级工程师王仝杰
今天,收视大数据系统对接了全国有线电视运营单位、IPTV播控平台、互联网电视牌照方,搭建了数据安全传输通道,汇聚了海量用户收视数据,开展了大数据节目收视统计分析。据介绍,为了确保收视数据采集与发布的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广电总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尤其是,2020年底由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并发布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大数据统计调查制度》,为大数据收视调查提供了法规保障。同时,广播电视行业更是成为首个以大数据方式开展政府部门统计调查的行业。
据介绍,通过持续推进系统建设和数据汇聚接入,目前中国视听大数据系统已对接了全国近90%,共115家有线电视和IPTV运营主体,实现了全国有线电视和IPTV超过2亿规模,直播电视用户收视数据的有效汇聚分析,全面覆盖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析频道数量超过3000个。同时,中国视听大数据系统在延续传统抽样调查统计指标(如收视率、到达率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和数据优势,不断扩展和丰富收视指标体系,目前已构建起涵盖4大维度,9大类别,共计88项核心指标的多维收视指标体系。
王仝杰进一步表示,面向内容制作机构,中国视听大数据系统积极对接华策影视、新丽传媒、完美世界等影视制作机构和工作室,支撑剧集内容创作、剧本结构分析、宣发渠道选择和舆情监测分析等各类诉求,共同探索中国视听大数据支撑下的内容创新创优之路。
【吕锐】5G大塔广播与5G,核心网的互操作架构与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吕锐先生做了题为《5G大塔广播与5G核心网的互操作架构与方法》的主题报告。他表示,短波是实现无中继全球无线电传输的唯一手段,在国际广播、军事通信和应急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吕锐
吕锐指出,大塔指广播电视发射塔,具有高功率(High Power)、高站址(High Tower)特性,站间距可达到 200 公里以上,适合开展覆盖范围广的直播电视类节目和大范围的数据推送。大塔广播为地面广播模式,有两种方案,一种称为EnTV(Enhanced TV,增强电视广播,基于LTE),在2020年3月冻结的R16版本中完成绝大多数标准制定工作;另外一种称为5G NR广播(基于NR),是未来大塔广播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在3GPP内的标准制定工作尚未完成。
从3GPP标准演进看,大塔广播目前基于EPS(Evolved Packet System),仅有在服务层通过EPS核心网元与5GS系统核心网元的互操作(Interworking)方案,该方案仍需要LTE核心网网元的支持,缺乏业务的灵活性。这种现状不利于充分利用广电行业专有的频谱资源,发挥我国在5G领域的产业优势,不利于具有大范围覆盖、单频组网、频谱利用率高、公共服务效率高、抗灾抗毁能力强等独特优点的大塔广播的推广与应用。
对此,吕锐给出了融合建议,即基于 5GS网络的部署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大塔广播和混合广播的融合组网时应优先选择基于5GC的融合方案,而不是EPC方案。同时,现有的3GPP标准中大塔广播是基于LTE或者EPS系统的,其与5GS系统的融合可以借鉴当前5GS部署选项和迁移策略,以降低地面广播与混合广播融合在标准化方面的阻力。
【牛睿】地市级媒体存在逻辑及媒体融合技术标准编制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科研标准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工牛睿先生做了题为《地市级媒体存在逻辑及媒体融合技术标准编制》的报告。他表示地市级融媒体中心是我国四级媒体融合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四者形成合力,才能夯实传播体系,构建全媒体时代下新型媒体融合格局。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科研标准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工牛睿
在他看来,地市级融媒体中心具有承上启下和信息连的作用。面对所辖县域范围要起到资源整合、平台整合的作用,面向省级做好链接,让省里的资源通过它链接配置到基层,发挥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让新闻、政务、服务和商务这四大板块连通起来,同时,让与国家治理体系相对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信息和服务连通起来。
牛睿提出,制定的地市级融媒体中心时需要考虑五大技术能力,即打造符合地市级媒体业务特点的新型采编流程、处理好线索、大数据工具对采编的有效支撑、打造统一内容库、建立全媒体分发渠道和移动化轻型采编能力建设。同时在制定标准规范时要遵循五大原则,即融合发展原则、移动优先原则、安全可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和互联互通原则。一是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通过技术应用、平台建设、流程再造,打通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推动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多业态转型发展;二是打破传统媒体平台建设思路,从移动传播的角度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三是在项目建设中应把各环节安全可靠运转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体系,以多种技术手段来保障安全生产;四是从系统构建、技术要求、能力提供等多方面形成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导;五是通过标准化实现平台互联互通的技术准备,打通省市县三级融媒体技术系统,形成规模化、整体化,打通地域媒体资源,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
【曹三省】可控元宇宙创新及其应用场景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曹三省先生做了题为《可控元宇宙创新及其应用场景》的报告。他表示,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中提出3点要求。一是指出近眼显示技术、渲染处理技术、感知交互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内容生产技术、压缩编码技术、安全可信技术的具体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关键器件、终端外设、业务运营平台、内容生产工具、专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具体发展方向;三是选择规模化、成熟度潜力较高的行业领域(包括VR/AR工业赋能、VR/AR沉浸式旅游体验、VR/AR大众健身、VR/AR线上演播、VR/AR智慧商圈)优先布局。同时,中宣部还提出推动元宇宙、数字孪生、云游戏等新业态拓展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副学部长、互联网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曹三省
曹三省指出,在元媒时代,深度媒体融合与智能传播的聚能与跃迁,深度虚实融合
具身沉浸体验,媒介即文明。这要求更加聚焦数字基础设施,比如国际互联网出口、国际媒体大数据中心、媒体超级链、特色产品港和融媒免疫力集群等。他最后指出,从我国数字媒体相关领域内的良性发展和全媒体传播时代下的国家传播战略出发,需积极布局元宇宙科学传播与舆论引导,合理、科学地提高元宇宙技术与元宇宙应用的传播力,促进元宇宙技术与元宇宙应用的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元宇宙相关内容的良性传播。
【叶青】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在会议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叶青做了主题为《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报告,短视频的巨大需求背后,不可忽视是短视频平台技术特征带来的诸多弊端。比如“信息茧房”效应在短视频时代尤为凸显,同时它的弊端也引起争议和思考,流媒体在短视频时代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焦点访谈》栏目记者叶青
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比2021年12月增长了3549万;而我国短视频用户已经达到10.12亿人,网民使用率为94.8%,每天的平均增长量为168分钟。同时,截至2020年年底,抖音平台有不到3000家媒体注册号,与海量的自媒体号相比数量上不占优势。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成为制造者和传播者,自媒体是大众自制的“媒体”,它们产出信息,同时也传播信息。同时,资本的加持让平台吸引到了更多的自媒体入驻。可以说,入巨额资金对短视频、自媒体等内容孵化提供支持,让短视频取得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平台媒体成为传播规则制定者与操纵者,比如推送与分发机制等。
值得肯定的是,主流媒体在视频内容呈现、专业化和严肃性、有效避免虚假低俗、内容同质化问题、舆论引导作用等产出内容更为专业化,优势和特点也更加明显。叶青最后表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闻”与“传播”,做到“兼收并蓄”与“去伪存真”的发展方向。”
除了上述内容,与会专家、领导和广电同仁还分别围绕建设“智慧广电 +”打造媒体融合“海南样板”、我国网络视听最新进展及管理要求、全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的困局与对策、“全国一网”云网融合运营管理思考与实践、广电新媒体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等作大会报告。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德计算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力登科技有限公司等将介绍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和解决方案。
同时,本次会议还组织了“媒体深度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体系”为主题的互动交流,来自行业内的专家与企业代表展开了深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聚焦广电网络,《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22)》首次公开发布
在本届大会上,《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融合年度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年度发展报告)首次公开向社会全文发布。据了解,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连续九年组织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为适应媒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和避免歧义,2022年度的发展报告更名为《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融合年度发展报告(2022)》。最新的《年度发展报告》由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发展亮点、相关行业发展概况、发展机遇和挑战、技术发展趋势和几点建议等五部分组成,聚焦 2022 年度我国广电有线网络的发展情况,从技术及应用、运营、产业等层面梳理、总结该年度融合发展的进展,旨在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本次会议期间,除了专家领导们的主题报告、案例分享,还举行了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委员会五届七次会议,与会代表讨论委员会的未来工作安排和如何为行业发展赋能取得共识。同时,为了加强分会委员、委员代表以及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的思想建设与交流,组织所有成员参观海南文昌航天城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新技术在祖国航天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为广电人,将团结一致,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应用,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广电行业发展,为全媒体时代的广电再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 “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CCNS)”于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数字广播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国际广播电视技术讨论会(ISBT)” 由原国家科委和广电部批准,创办于1987年,一直得到国内外主要广播机构和组织的大力支持,是广播电视技术专家、研究机构及企业极佳的交流平台。来自全国各级广电局、广播电视台、网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网络视听机构、有线网络公司、发射台、监测台、卫星站、信息中心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厂商、高校的技术人员、编播人员、管理人员约230人参加了本届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