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江苏广电创新思路举措,积极探索数字广电建设

慧聪广电网 2023-08-21 09:29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原局长 缪志红;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室(研究室)主任 张卫军;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室(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 陈宝成)

【慧聪广电网】广播电视对数字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政府建设、数字乡村建设和文化数字化转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江苏省广电局对广电部门和行业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论证,提出江苏数字广电建设的诸多思路举措。

近年来,江苏省广播电视系统以智慧广电建设为基础,对广电数字化转型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在省级部门层面,建成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的广电政务服务暨信用监管平台、覆盖传统广电媒体和网络视听新媒体的监测监管系统,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机关OA办公系统运行顺畅。

广电行业层面,建成以江苏省广电总台“荔枝云”为代表的媒体融合平台,以江苏有线广电5G创新实验室为代表的场景应用平台、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东区域中心为代表的文化数据资源平台等建设稳步推进,市县播出机构“采编播”基本实现数字化高清化。

建设数字广电的主要成果

(一)积极参与数据汇聚治理攻坚行动

向江苏省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注册、共享资源目录19个,并将实际发生业务的13类目录的数据导入至系统中并开放共享,共享数据共计6344条。按要求实现本部门证照的电子化和标准化,共涉及6类证照,6类证照全部归集;2022年上半年发生了实际业务的3类证照数据均能够及时、全量、规范地向省电子证照库进行数据推送。同时,将公共数据共享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对于第三方发起的共享需求积极响应、及时审核。

(二)大力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江苏局集约建设江苏省广播电视政务服务暨信用监管平台,将本部门条线面向企业和群众的政务服务业务系统整合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统一接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是全省首家全行业系统与政务服务平台联通的部门。

(三)不断优化监测监管系统平台

优化广播电视融合监测监管平台。平台完成全省范围内深入到县一级的中波广播、调频广播、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以及卫星广播电视等高标清信号的统一监测,可按需求提供上述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实时与录像音视频、信号各层面监测数据以及异态报警等信息,并针对各类信息实施分析、处理、统计、存储、报表。这一平台为做好广播电视科学化、智能化监管,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各级主管部门现代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和统一、科学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优化网络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平台。该平台主要实现对我省网络视听行业内的主要对象进行网络视听各项业务的监测监管。有效发现多起各类违规事件,为广电行业行政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网络视听领域意识形态长效监管,全力保障网络视听空间清朗。

(四)加快建设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江苏省广电系统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有效发挥内容、平台、网络、用户资源优势,推动智慧广电网络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智慧广电生态体系日益完善。目前,全省正加快推进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建设,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涉农信息、乡村治理和产业支撑等服务,探索拓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新应用新路径,促进智慧广电与相关行业协同融合发展,形成了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产业振兴等特色功能板块,更好地满足基层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推进广播电视从功能业务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

持续推进江苏数字广电建设

广电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广电政务服务、采编播传、监管全链条数字化建设为支撑,聚焦平台共建、数据共享、产业共兴、系统共治,全面对接融入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乡村等系统,加快推进广电产业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以数字广电建设撬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创新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广电政务服务“一朵云”、内容数据“N个库”、监测监管“全程在线系统”、有线电视和广电5G“文化专网”,实现全省广电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视听信息数据“多库共享”、安全保障“数智升级”,智慧广电乡镇(街道)全省覆盖,广电5G政用民用商用进一步普及,广电视听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建设全国领先,“云交易”平台发挥作用明显,实现广播电视终端通和人人通。

(一)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

一是优化全省广播电视政务服务平台。着眼建成广电政务服务“一朵云”,依托江苏省大数据管理中心技术支撑和云平台支持,规范广电领域政务服务事项,做好省市县三级统建工作以及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工作,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对标对表广电领域政务服务数字化先进省份,力争在“网上办”“掌上办”“证照分离”等方面实现领跑。

二是优化机关OA系统。坚持边使用边升级,推动局机关OA系统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顺畅,更好发挥机关运转“中枢”作用。

三是优化“一网两微”。加强“一网两微”集成和运维,确保规范、高效、安全运行,增强品牌效应,更好发挥政务信息公开、提供公共服务、接受公众监督、开展业务宣传等方面功能作用。

(二)持续推进监测监管数字化

一是推进安播保障和监测监管体系数字化智慧化升级。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管平台,推进与全省传媒机构融媒体平台数据对接,做到准确预判风险,主动应急处置,确保监测覆盖媒体融合发展全行业、全过程、全要素,构建更高效、更智能、更协同的安播保障体系。

二是筹建全省广电无线智慧监测及运维管理系统。通过采集、汇聚无线传输覆盖网核心设备运行指标,与空收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实现全网运行态势感知、覆盖效果评估和故障快速研判,并通过全网运维大数据分析,提高网络化覆盖条件下的协同运维和覆盖网管理能力。

三是完善节目收听收看评议评价体系。加强与“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的深度合作,构建完善覆盖全省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评议评价体系,汇总分析频率频道和重点节目传播数据,有效发现新问题、跟踪新节目、研究新形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升。

四是加快全省广播电视信用监管平台建设。加强平台与“信用江苏”等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信用信息数据即时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推动广播电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建设使用境外电视智能监管服务系统。运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智能化技术监管手段,研发建设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全省境外电视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为实现境外卫星电视精准监管提供现实可行的技术支撑。

(三)持续推进内容制播数字化

一是提升制播流程融合化水平。推动全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实现全高清化播出,加快推动播出机构4K超高清制播能力建设。

二是完善荔枝云平台功能。紧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最新发展,加强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容器、微服务、统一云管、“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将荔枝云平台打造成为先进的工具应用集成平台、内容资源共享平台、政务民生服务平台。

三是建设视听信息数据“N个库”。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推动文化专网建设,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东区域中心。积极对接国家广电总局数据库和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及时共享各类政务数据、业务数据、社会数据等。分级分类推动“广电专有云”建设,建立完善视听节目库、网络影视剧库、公益广告库、境外电视监管服务库、设施设备库、运行维护库、监测监管库、安全播出库等数据库,将各类统计数据统一接入数据库,集中分析和展示,做到应统尽统、随用随查。

(四)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

一是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推动智慧广电广电公共服务的融合,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通过“一镇一屏(品)”建设,打通电视端与移动端,巩固舆论宣传主阵地,推动涉农信息数字化发布和传播,实现广播电视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跨越。

二是深化应急广播应用管理。推进应急广播体系优化升级,完善全省数据连通,建设应急广播发布效果监测评估系统,推动农村终端补点和城区终端建设。结合基层实际,探索开发融合视频监控、视听载体、综合信息终端等多元功能的新型应急广播终端,拓展基于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急广播智能应用。加强应急广播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平台、新媒体平台对接融合,加大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力度,拓展应急广播在城乡社会综合治理、数字乡村等政务、文化传播、民生领域的应用空间。

三是增强数字广电惠民成效。在基层广播电视节目供给、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等方面提质增效。

(五)持续推进产业转型数字化

一是深化全媒体融合发展。分类指导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二是拓展大视听产业生态。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项目库建设,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推进新型数字文化业态发展,以智慧广电应用加快提质升级,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方面迭代升级,培育社会服务、医疗健康、数字娱乐、智能家庭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出更多有特色的广播电视应用服务。

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支持江苏有线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长三角广电网络数字经济联盟发展,深化常州网博视频进出口溯源数字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盐城筹划创建长三角数字视听产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字化产业基地(园区)。

四是打造“云交易”平台。探索建设中国(江苏)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播电视领域交流合作,将更多自主拍摄制作的优秀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听节目等通过云平台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展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