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慧聪广电网】千秋基业,系于教育。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芙蓉学子·乡村振兴”的青年们分赴乡村、脚踏沃土,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桑植县刘家坪小学的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用稚嫩的童声朗读课文;湖南农业大学会议室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新农业科技项目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这些撒播在希望田野上的种子,正逢春萌发。
这些生机勃勃的图景,背后是湖南中烟数十载如一日,情怀不变、责任在肩,将社会责任融入教育公益实践,通过教育捐赠、乡村振兴助学、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公益之力赋能教育未来,为国有企业践行教育使命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以系统化、长效化的履责实践,将国企的使命担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彰显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与社会价值。
传递爱心 成就你我
桑植县刘家坪学校的琅琅书声穿透晨雾。教室中,孩子们在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助学支教的老师带领下,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屏幕上的图画,饶有兴趣地走进《少年闰土》。
图为在刘家坪小学开展的助学活动
让落后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做了三十年。他们帮助刘家坪学校修建教学楼,改造校门口道路、花园;捐赠图书、计算机、体育器材、文体用品;他们结对助学了700多人次。近年来,他们把帮扶重点放在教育软件力量提升上,主动送服务、搭平台、创载体,开展“寻找刘家坪学校最励志的ta”优秀受助学子再返母校分享成长故事、邀请长烟讲师团讲述家风家教的励志故事、邀请砂子塘小学的名师课堂走进大山深处、开展远程助教、共创电子校刊……这所曾经只有破旧平房的乡村小学,如今已成为一所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族特色学校。郴州、零陵、四平、吴忠等卷烟厂也通过捐赠学习用品和教学设备,开展志愿者服务,为各个地方的贫困学生申报助学金等方式改善当地教育条件,尽力帮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
这样的蜕变不是孤例。在郴州嘉禾、永顺塔卧、百色隆林、凉山普格,118所由湖南中烟原料中心捐建的希望学校如珍珠般散落在群山之间,13年间,他们用年轮记录着坚持,让每一笔捐赠款化作知识阶梯,让山里孩子有机会走进课堂,用书本推开世界的大门。
韶山学校思政教育研学营地、县域高中提质改造,白鸽、雨禾教育奖捐助……一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湖南中烟以教育帮扶为抓手,久久为功、步履不停。
更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曾因“芙蓉学子”计划走出乡村的兰老师,回到了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女教师,执起教鞭,延续希望。受助完成学业的土家族姑娘龙梅,开发的智慧农业系统正在武陵山区推广。“传递爱心 成就你我”这份坚守了27载的初心使命仍勃发着生命力,更赋予了这个以善之心点亮“助学圆梦”品牌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湘雅医学院姜燕跪地救人的身影被定格在镜头里,这个温暖瞬间在社交平台获得无数点赞。广西“别出新材”团队研制的金属基复合泡沫吸能盒接受了极端碰撞测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交口称赞。他们都是“芙蓉学子”的优秀代表。教育帮扶的更深远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新生助学行动、乡村振兴公益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评选,“芙蓉学子”四个大型项目,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大学新生圆梦大学;聚焦“实践育人”,为青年提升专业水平、创新创效能力搭建平台,让青年学子们在参与国家建设的实践中砥砺心志、磨练意志、增强本领。
这种“扶智+扶志”的双向赋能,正是湖南中烟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
芙蓉之花,盛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筑梦乡村 点亮未来
2024年金秋,桑植县三合界村图书馆开馆。村里的“电工”王大哥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本电工书:“图书馆里有电工技术相关的书籍,我在闲时学习,收获到了很多知识,以后可以更好地为乡亲们帮忙了。”村民李大爷也絮叨着:“这个图书馆可太好了。我们以前都是种玉米、土豆之类的,没种过羊肚菌这类高经济作物,很多种植细节不清楚。然后我儿子就给我在图书馆里找了一本《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他看了以后再教我,我在干活的时候心里踏实多了。”湖南中烟员工们捐赠的近三万册图书,让村里的孩子们、村民们都有了“文化粮仓”。书香浸润人心,建设好文化、学习阵地,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劲吹山野。
在龙潭坪镇,这个乡镇党校的成立更具深意。湖南中烟积极支持党校的成立和营运,让乡镇党员干部有了坚定信念的精神家园、提升素养的教育阵地、担当作为的充电平台。清风拂过山岗,湖南中烟产业富村与教育兴村双轮驱动的创新实践,在“塑形+塑魂”中破解乡村振兴的深层命题。
同样在层峦叠嶂间,“芙蓉学子·乡村振兴”计划犹如星火燎原。他们在山里架起天文望远镜,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观测到了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他们将传统村落改造成现代化的美丽乡村,让古朴村落焕然一新,让村民诗意地栖居;他们促成高校研究团队与乡村项目产业结对子,发挥出“1+1”大于2的效应,探索起产业兴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应运而生,这是为青年大学生搭建服务“三农”的平台。连续五年,在广袤农村,数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乡村、了解乡村、服务乡村,开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社区实践、体验实践和公益实践。他们脚在田间地头、心系乡村振兴、躬身“三农”沃土。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希望我们千千万万的芙蓉学子们,能够投身到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用奋斗和汗水书写无悔的青春华章。”
教育之光照射在希望的田野上,熠熠生辉。
产学共链 创新价值
在湘西烟田,起垄、施肥、覆膜,轻轻松松,“一趟水”完成,新农机让烟农大开眼界。这台湖南中烟与湖南农业大学、重庆合创简一等合作研发的山地农机,使工序效率显著提升,每亩节约人工成本120元。更让烟农惊喜的是,配套研发的“电驱式烤烟水肥药精准智控施用系统”,让传统农活插上科技翅膀。即将面世的轻型电动烟苗移栽机、田管—施追肥一体机、(砍烤后)带茎上部叶剥叶机也让烟农充满期待。“山地农机农艺融合是湖南中烟科技助农的一个方面。”湖南中烟首席原料专家易克说。产学研协同创新激荡出发展新动能让人期待。
图为原料基地烟田
“是蒲老师吗?我今年种了40亩烟,用的都是您教我们的种烟方法,请您看看我的烟行不行啊?”烟农大姐操着龙山口音高声说。湖南中烟首席科研技术专家、行业第五批行业学科带头人蒲文宣老师带领团队,依托湖南烟草生物育种与产业应用联合创新平台联合选育的10个高效烟草品种通过审定,每年推广50余万亩,为烟农增收近3亿元;10多个新品系通过田间鉴评或农业评审。实验室培养瓶中的一棵棵幼苗,正化作万千烟农手中沉甸甸的“黄金叶”。
“科技不能只停留在论文里,要能闻到泥土香”。让科技带着泥土的温度,在青山绿水间生长出金叶飘香的小康图,这是湖南中烟科技工作者们最大愿望。近年来,湖南中烟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聚集各方力量、资源和成果,在深化项目中出成果、育人才,推动技术升级与产业集群协同进化,实现教育公益从外部扶持到内生造血的系统跃迁。
在保靖县试验基地,湖南农大研究生正指导烟农操作水肥一体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农户验题”的协同创新模式,让这里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土。近三年来,湖南中烟构建起“16+9+3”创新矩阵——建成16个各级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共建9个联合实验室,原料中心牵头在湘西建立3个田间研究院,累计孵化专利43项,其中7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图为技术人员在检查烟叶
夜幕降临,永顺县烟农夜校灯火通明。湖南中烟创新“三维赋能”教育模式,在高校端设立“金叶奖学金”,定向培养复合型农技人才;在产业端打造“科技小院”,让博士生导师与乡土专家结对;在农户端开发“掌上学堂”,通过AR技术实现病虫害“即扫即诊”。这种“院士工作站+田间课堂”的培育模式,已培养新型职业烟农800余人,带出40余个科技示范户。
从教育捐赠的资源共享到乡村振兴的精准帮扶,从产学研合作的生态构建到农业现代化的科技赋能,湖南中烟的助力教育发展实践印证了胸怀“国之大者”,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自觉,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选择。
当车间的智能化生产线与山村的智慧农田相映成辉,当实验室的专利证书与农户的丰收笑脸彼此印证,一个国有企业的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已然升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