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食疗法律支撑不足,药食同源“政策旋转门”下如何破局

慧聪广电网 2025-10-16 17:25 来源:互联网

当前,我国药食同源产业面临典型的“政策旋转门”困境:国家政策层面大力鼓励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药食同源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法律与监管执行中,却存在政策与法规的严重脱节,导致企业“看得见机遇,却拿不到通行证”,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困境的核心在于政策与法律的冲突。宏观政策积极支持,但《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规却对“药食同源”物料严格限制,禁止作为普通食品进行任何保健或治疗功效的宣传。一旦企业在产品上提及功效,即面临违法风险,导致商家“知其可为而不敢言”,消费者“慕名而来却一头雾水”。

      更深层的问题是监管职责的模糊。卫生健康部门认为其不属于诊疗行为,药监部门视其非药品而不介入,市场监管部门则出于风险考虑,常采取“一刀切”的保守策略,禁止功效宣传。由此形成了“都该管,却都不管”的管理真空。这种脱节直接扭曲了药食同源的商业化路径。

      一、预包装食品路径基本被堵

      无论是食品生产许可(SC)还是经营许可,其监管逻辑均不允许普通预包装食品宣称功效。企业若以该形式销售具有明确养生指向的药食同源产品,极易触碰法律红线,面临产品下架、罚款乃至吊销许可的风险,导致商超、电商等主流渠道难以规范发展。

      二、药膳的合法性前提在于“非工业化”与“服务化”

      药膳本质是“辨证施膳”,属于个性化健康服务,与工业化批量生产、面向不特定大众的药品或保健品有本质区别。若强行纳入工业食品体系,必然遭遇注册难、监管严、宣传受限等障碍。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法规框架下较为可行的突破口,在于“现场制售”的餐饮模式。通过特色餐厅、养生火锅、炖品店、烘焙店、茶饮店等餐饮服务形态“现做现卖”,药膳以菜品、汤品、炖品、饮品、面包、奶茶、咖啡、面点等形式出现,其推广可借助店内环境、服务员介绍及消费者既有认知,巧妙规避预包装食品的强制标识与严禁宣传限制,为药膳理念落地提供了现实空间。

药膳食疗法律支撑不足,药食同源“政策旋转门”下如何破局

(汤头泡西点现场制售的药膳面包、馒头、面条、奶茶)

      三、消费者自主健康认知成为关键前提

      然而,药膳要真正安全有效地落地,还有一个关键前提:消费者需要自主完成健康认知与诊断。在商家不能明示功效的情况下,消费决策需由消费者基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主动完成。这种需求可来源于医院建议、体检报告,或日益普及的AI健康管理工具。事实上,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一些致力于解决此痛点的AI工具。例如汤头大药房推出的“汤头APP”,接入了其母公司知医邦科技开发的ChatiSS查体·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为用户提供AI舌诊、AI脉诊、AI问诊服务,并生成体质报告与药膳食材建议。其商业版用户可以自主软装成自己的智能辨体养生软件,公司自营餐饮样板店“汤头泡·西点”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元气膨派”等品牌都已入驻。基于此开展的项目让湖北元气膨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得以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赛区金奖。

药膳食疗法律支撑不足,药食同源“政策旋转门”下如何破局

(商户可注册汤头APP商业版账号,自主软装成自己的智能辨体养生软件)

      “餐饮+健康服务”模式展现出巨大潜力。餐厅可在候餐区、点餐环节引入体质辨识与健康咨询等增值服务。例如,顾客通过店内平板或扫码完成简短体质评估,系统基于算法推荐生成食材建议,引导点选合适药膳套餐,提升体验与价值感。如果门店设在医院或药房附近,可能更好。

      四、乱象根源与破局关键

      当前行业乱象的根源,在于缺乏清晰的政策引导与可操作的落地路径。由于“什么能做、怎么做”不明确,部分商家借“养生”之名夸大宣传,而监管部门因缺乏细化依据,难以精准执法,被迫采取“全面禁止宣传”的保守策略,反过来抑制了产业良性发展。

      药食同源产业横跨农业、食品、健康、餐饮、文化等多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其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民众健康需求、提升国民健康素养,还可减轻医保压力,带动中药材种植等上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要释放这一潜力,亟需国家层面跨部门协调统筹,厘清药膳作为“食”与“疗”的边界,明确监管主体,并针对“现制现售”药膳餐饮出台具体管理规定,打通政策堵点。唯此,才能引导药食同源产业走出“旋转门”,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阳光大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